谷雨时节,走进上栗县东源乡桥头村,青山叠翠间,一株株枇杷树枝繁叶茂,布满细密绒毛的果实缀满枝头,村民们灵巧地将浅黄色纸袋套在青果上。“套袋能让果子少受虫害,表皮更光洁,每斤能多卖不少钱呢!”村民李大姐边忙活边介绍,手指翻飞间,一串套袋动作行云流水。 这片300余亩的果园曾是荆棘遍地的荒山。村干部彭春华指着远处连绵的果林感慨:"我们通过‘村集体+村民’合伙制,筹集资金100万元,成立上栗县萍水
走进被群山环绕的芦溪镇水山村龙窝自然村,只见满山遍野的桃花竞相怒放,红墙黛瓦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渔水情缘民宿掩映在青山绿水中,恍若一幅景美人和的乡村画卷。不远处,游客们手持自拍杆,兴致勃勃地体验山间风景。 这幅生动的乡村图景,正是芦溪县以景村融合、产村融合、三治融合、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四融一共”为抓手,发挥项目资金撬动作用,引入社会资本整体建设运营,打造和美乡村的缩影。 山水田园变身“网红打
暮春时节,赣西大地绿意翻涌。4月14日,在上栗县桐木镇雅溪村高标准农田里,农机手李在林驾驶着插秧机在平整的水田上划出一道道笔直的绿线。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一株株嫩绿的秧苗整齐地扎进水田,转眼间便织就一片新绿。 “以前这片田没机耕道,农机下田十分不便,现在田成方、渠相连,插秧机一天能作业40亩,抵得上30个人工!”李在林抹了把汗,话语里透着喜悦。 这样的场景,正是上栗县统筹推进"藏粮于地
萍乡市大安生态公益林场通过林权制度改革,发展藤茶产业,让分散的山地和山林焕发生机,成为带动林农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眼下正值春耕时节,在芦溪县新泉乡市上村江背的山坡上,当地村民陈述清和大安林场的职工正忙着种植藤茶。陈述清说,他把闲置的土地流转给了大安林场种藤茶,农闲时候在林场做事,一年能赚一万多元。 除此之外,大安林场今年还在新泉乡陈家坊、万龙山乡贺家坊村、银河镇长竹村等地种植藤
春阳铺洒,赣西丘陵的水田里已漾起生机。4月8日,走进上栗县金山镇山口村的农田间,一派繁忙的春耕图景映入眼帘:数名村民弯腰在育秧田里,指尖轻巧地分拨着青翠秧苗;三轮车载满秧苗穿梭于阡陌,将“绿色希望”精准送达待插地块;抛秧处最是热闹,村民手腕翻飞,秧苗便簌簌坠入水田,激起圈圈涟漪。 “抛秧可比传统插秧快一倍,大家一天至少能抛30亩,前两天抛了70多亩,且抛秧秧苗入土浅、返青快,成活率超95%。
眼下正是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 萍乡经开区彭高镇的田间地头 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无人机播种技术 让春耕生产充满了浓浓的“科技范” 在连片的农田里,技术人员熟练地操作着农业无人机,伴随着螺旋桨的嗡鸣声,无人机沿着预设航线在田间来回穿梭,将种子均匀地播撒在土地上。 一舱星雨落桑田铁翼巡春破晓烟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无人机播种速度是传统人工播种的近10倍,还能实现精准播种,确保
春日的杨岐山,云雾缭绕,绿意葱茏。沿着蜿蜒的沥青路走进上栗县杨岐乡杨岐村,白墙灰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千丈路依山傍水延伸,房前屋后的小菜园生机勃勃。几位游客正在驻足拍照,远处草莓基地里传来欢声笑语……这个曾隐于群山的小村庄,如今正依托杨岐风景名胜区的“春风”,以景村融合为笔,绘就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画卷。 “以前这里是杂
去年以来,安源区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升级为核心、以融合发展为路径、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探索出一条“一产夯基、二产赋能、三产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全区特色农业不断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升级,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突破。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在高坑镇富田村的蔬菜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在菜地里忙碌着。“这批菜心主要供应粤港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安源区广袤的田野上,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画卷正徐徐展开。连日来,全区各镇街抢抓农时,全面开展早稻育秧工作,为全年粮食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在青山镇温盘村良智机械化育秧中心,一条全自动育秧流水线正高速运转。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工人们熟练地将育秧盘、育秧土和水稻种子放入生产线,机器自动完成摆盘、填土、洒水、播种、覆土等工序,每小时便可自动生产120个标准化秧盘。“这套设备大
人勤春来早,春耕备耕忙。时下,正值春播春种关键时期,麻山镇立足实际,早部署、争主动、抢农时,全力投入早稻育秧工作,全镇的春耕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确保春耕生产“开新局”,为今年农业生产开好头、起好步,为全年丰收筑牢根基,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走进中坪村,扑面而来的便是湿润的泥土被翻起后的独特气息。作为麻山镇最早开始春耕的村之一,在这里,可以看到村民们三三两两地在田埂上辛勤耕作。同时,村上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