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栗县:梨农干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
大暑时节,走进上栗县桐木凤形山生态果园专业合作社,满山的翠冠梨压弯了枝头,清甜的果香随风飘散。合作社负责人李贞海穿梭林间,看着挂满枝头的梨子,脸上是藏不住的笑。20余年前,这里还是乱石嶙峋、野草过膝的荒山。

创业筑基:汗水浇得荒山绿
2003年,33岁的李贞海做了一个让很多人不解的决定:承包下没人要的凤形山。“看中了这地方的环境,荒是荒,潜力大。”他回忆道。
开荒的苦,刻骨铭心。锄头下去火星直冒,手上血泡不断。种啥果树、技术不懂、果子怎么卖?道道都是难关。
“开头几年,种李子只开花不结果,亏了数十万元。后来,多亏了党的好政策!”李贞海说,惠农贷款解了燃眉之急;县里农技员手把手教,给他指了路。政策春风加上他的倔劲,荒山终于有了生机。他选定“六月雪”翠冠梨——国内最早熟的好梨子,皮薄、核小、汁多、肉嫩、甜。
汗水没白流。果园从几十亩发展到300多亩。今年雨水好,预计能收16万斤梨。天刚蒙蒙亮,李贞海和工人就上山摘梨了。“梨子又甜又脆水分足,不愁卖!”看着一筐筐梨装车运走,他很踏实。曾经的荒山,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果园,“梦仙园”贞冠梨成了抢手货。
梨子为啥这么受欢迎?一张“绿色名片”是底气。走进果园深处,闻不到刺鼻的化肥味。李贞海指着滴灌管说:“肥料是畜禽粪混上买的菜籽渣、花生渣,发酵透了,除臭了,兑上水,打上吊针‘喂’给每棵树。”
这份对生态的坚持,让他的梦仙生态农业在2018年拿到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每年,省里农技人员都来检测,为这份“绿色”把关。
好梨子赢得好口碑。开园时,本地人来了,湖南长沙、株洲、湘潭,江西宜春万载的客人也开车来了。还有新老主顾,直接快递把梨子送到远方亲友手里。“这梨味道最正,脆甜多汁,年年开园我必来!”老顾客文海兰边挑边说。
创新赋能:梨树也能“生金子”
初期,梨树种活了,问题也不少。有些树“水土不服”,长得不好,虫子也多。李贞海明白,老办法种不出大名堂。
白天,他在园子里转,看树、记笔记;晚上,抱着果树种植书啃。他常跑农技站和科协,逮着专家就问。调土壤、剪枝条、配肥料、防虫害……他一样样琢磨,一次次试。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摸索出的“一种山坡早熟翠冠梨快速高产栽培法”,拿到了国家发明专利。经他手改良的“梦仙园”贞冠梨,品质更好,产量更高。
李贞海的脑筋没停在梨子上。走到山顶梨园,稀奇事来了:梨树粗壮的枝干上,长着一丛丛带“触角”的绿植和苔藓。“这可是宝贝,名贵中药铁皮石斛。”李贞海笑着揭了谜底。
2014年,他冒出个大胆念头:能不能用梨树仿野生种娇贵的铁皮石斛?他立马动手,用细麻绳把10万株小苗小心绑在梨树上。当时不少人觉得他“瞎搞”。铁皮石斛怕冷怕晒,通常得在大棚里精心伺候。
在李贞海这儿,梨树成了天然“保姆”。“石斛喜欢半阴半阳的环境,梨树叶子正好给它遮阴挡强光。让它们经经风雨,像野生的,这样种出来药效才足!”李贞海摸着共生共长的梨树和石斛,话里透着农民的智慧。
这份创新,带来了真金白银。每年能收十多斤干石斛茎,一斤能卖三千多块!更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以前眼睛模糊,喝了一两年自己种的石斛泡的水,现在看东西清楚多了。
走进合作社的办公楼,“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金色牌子格外显目。“这块牌子,含金量足着呢!靠的是一项发明专利、两项实用专利。”李贞海很自豪。从普通梨农到手握专利的高新技术企业带头人,他用智慧和汗水,在黄土地上闯出了新路。
共富担当:甜梨带富众乡亲
“一个人富了不算啥,大家一起富才好。”这是李贞海扎根乡土的真心话。
凤形山成功了,他又在鸡冠山乡豆田农博园开辟了新战场。一百多亩果园里,除了引以为傲的贞冠梨,金兰柚、赣南脐橙同样果实累累,压弯了枝头。“这儿交给儿子管了,年轻人想法多。”李贞海很放心。
看准了休闲农业的机会,他利用果园位置好、人流多的优势,办起了农家乐。“游客摘完果子,吃顿地道农家菜,体验更全乎。果子下市了,农家乐还能接着干,‘梦仙园’的牌子一年四季都响!”李贞海说,现在,农家乐散客不断,酒席也常接,成了增收的新门路。
“果园+农家乐”,给附近村民带来了家门口的活计。村民廖代贵在果园干了四年多。“梨熟了,早晚忙着摘果、运果;平常不下雨,就在园子里除草。离家近,顾家方便,干一天稳稳当当挣一百多块。”廖代贵很满足。李贞海的产业,直接带动了周边20多个村民就业增收。
在赣湘边界,李贞海种翠冠梨出了名。他更乐意把二十多年攒下的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给乡亲们。萍乡、宜春、浏阳的梨农常来找他,电话、微信问个不停的也很多——品种咋选?水肥咋管?虫子咋治?他每次都耐心解答。县农业农村局连续多年聘他当特聘农技员,让他更好服务更多农户。
退伍军人易洪元曾在赤山镇新店村承包竹林搞竹笋加工,一度亏得撑不下去。在南昌一次培训会上,他碰到了李贞海。听了易洪元的难处,李贞海根据当地情况,建议他试试种好活、好卖的翠玉梨。“那时候真没路走了,李大哥那句‘试试翠玉梨’,像给我开了盏灯。”易洪元很感激。
如今,易洪元的翠玉梨种了1000多亩,一年能收50万斤,靠种梨走上了致富路。“多亏了李大哥当年的指点!”易洪元的话里满是情谊。
站在凤形山头,满眼青翠。李贞海想得更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能光守着鲜果卖。”他盘算着建个梨加工厂,用本地越来越多的好梨子,做梨汁、梨干、梨膏。
“这样鲜果扎堆卖的压力小了,梨子更值钱了,产业链也长了。让乡亲们在这好山好水里,端稳‘生态碗’,吃好‘致富饭’。”说到未来,这位年过半百的“新农人”眼中,依然闪烁着创业初时的激情与光芒。
(编辑:李锡念)
来源:上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