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乡村振兴>湘东区:跨越赣湘的“致富莲”

湘东区:跨越赣湘的“致富莲”

发布时间:2025-08-12 点击数:15370
0

夏日,清晨6点

露水还凝在荷叶上

湘东区东桥镇江边村

百亩白莲基地

已是一派繁忙景象

“这是我们主打的太空36'颗大粒圆,皮薄肉厚,清香甜润。”不远处,基地负责人彭树坤正一个刚采摘的莲蓬,向新客户细细介绍。彭树坤与东桥镇的缘分,还得从三年前那片金灿灿的油菜花田说起。作为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花石镇的种莲能手,祖辈世代种植白莲的彭树坤身怀精湛技艺,却在老家遭遇发展瓶颈:“花石的莲田早就连成片,能开发的都种满了。"

一次受邀到东桥镇参加赣湘融合文旅消费季活动,乡野间沁人心脾的清凉让彭树坤心头一动——这里平均气温比城镇低4至5℃,植被覆盖率高,山泉水长年不断。“这不就是莲子等了一辈子的好地方?”彭树坤心中暗喜,他的这门种植老手艺在赣西大地的沃土上找到了新舞台。

土地流转的消息刚在江边村传开时,不少村民犯起了嘀咕:“祖祖辈辈耕种的土地,租出去能靠谱吗?”江边村党总支书记李春龙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地给村民算明细账:“一亩地年租金800元,旱涝保收;在基地干活一天150元,不比抛荒强?”当第一笔租金稳稳拿到手,当土路变成水泥路,当闲置老屋被收拾得亮堂堂,村民们的心结也渐渐解开了。“在'家门口'摘莲,每月能挣4000元,比在外打零工安稳多了。”50多岁的村民邓友来脸上洋溢着喜悦,满足地说道。

如今,江边村发生了喜人的变化:30余位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年增收上万元;进村赏荷的游客多了,村民的土特产销路宽了;外出务工的年经人开始打听“家里的莲田”了,已有10余位村民在彭树坤的技术指导下开始种莲创业;白莲基地的版图由江边村向周边村镇扩展至上千亩,撂荒田真真切切成了“美景田”“增收田”。

春分下种、清明疏苗、夏至追肥......这些本该是彭树坤的“祖传机密”,如今成了村民们人手一份的“致富经”。这位“湖南师傅”充分展现了“赣湘一家亲”的热忱,他毫无保留地将种植技术传授给村民,而且包销产品。村民邓艳兵最早跟着彭树坤学习,现在十余亩荷塘打理得有模有样:“彭总连施肥比例都写在纸上,收了莲子他还包销,咱只管埋头种好莲。”去年,他靠着种莲赚了近10万元,今年正盘算着把隔壁撂荒的3亩田地也租下来。

在荷塘边的分拣棚里,来自赣州石城的收购商黄荣彬正戴着手套挑选莲子。作为“中国白莲之乡”的资深买家,他每年夏天都会在江边村住满两个月,手里的卡尺量得比谁都精准:“果皮青绿,果尖带点红,果实和莲蓬贴得紧,这才够格做石城白莲。石城白莲以药用价值高而闻名,对原料要求近乎苛刻,而东桥的莲蓬则由生态恰好满足了这份挑剔”。

“这里的莲子掰开,莲心都是嫩黄的,没半点苦涩味。”黄荣彬的收购车每天往返于赣湘之间,调走“精品果”,剩下的成熟莲蓬则由彭树坤发回湖南加工成湘莲“白萍卖价高,湘莲走量大,咱们各取所需,两头都赚钱。”他笑着说,分拣台上的莲子正按“湘标准”分成两堆,犹如被无形的线起的珍珠,连起了湘两地的产业链。

同饮一江水,赣湘本一家。当湖南的种植技术遇上江西的生态沃土,当湘潭的产销网络对接石城的精深加工,这株跨越省界致富莲”,不仅让江边村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更串起了两地优势互补的共赢之路。就像荷塘里的莲茎,深埋水下的部分紧紧相依,探出水面的莲花却各展风姿——这片凝结赣湘情缘的荷塘,正用盛夏的丰收,续写着“双向奔赴”的乡村振兴故事

(编辑:李锡念)

来源:萍乡日报

在线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会员
    在线评论用户手册,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评论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

查看评论
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