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 《江西日报》刊发文章 《手机成新农具,直播成新农活—— 这个镇的“网红经济”真带劲》 报道湘东区麻山镇通过直播活动 带动当地农特产品销售及旅游收入 江西日报 全文如下: 手机成新农具,直播成新农活—— 这个镇的“网红经济”真带劲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干塘摸鱼”直播活动,让萍乡市湘东区麻山镇横岗村成了“网红村”。短短几天,活动带动农特产品销售及旅游收入超200万
走进赤山镇赤山村的现代化鹌鹑养殖场,一派繁忙景象映入眼帘。整齐划一的笼架里,挤满了毛色灰褐、体型圆滚的鹌鹑,它们或低头啄食、或争相饮水、或相互嬉戏,“叽叽喳喳”的欢快叫声此起彼伏,宛如奏响了一曲生机勃勃的“致富乐章”。 科技赋能,小鹌鹑住上“智能家” “现在棚内配备了智能通风系统,能定时换气,让小家伙们时刻呼吸到新鲜空气。”养殖场负责人黎舒根一边沿笼舍查看,一边介绍。他随手拾起蛋槽中一枚刚产下
近年来,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通过盘活资源、激活经济,探索具有山区特色的林权改革路径,实现生态保护与富民增收双重目标。 坚持“三权分置”运行机制。在严格落实集体林地所有权基础上,坚持“三权分置”动态管理机制,聚焦“山要怎么分”,稳定集体所有权、延长农户承包权,确保承包关系稳定至2056年,利用林地一张图管理系统,整合林地数据,实现权属、用途、流转紧密结合。落实林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清理规范工作,
梅洲村富民产业园内, 厂房宽敞明亮, 村民工作干劲十足; 山桐子种植基地里, 山桐子在午后的阳光下舒展绿叶、长势喜人; 走进莲花县良泽强村富民综合发展有限公司, 工作人员热情周到, 闲置资产招商手册一目了然…… 盛夏时节,走进莲花县良坊镇,一幅景美、人和、业兴的乡村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这一切,都归功于该镇针对农村宅基地、厂房等“沉睡资源”,依托强村富民公司,以市场化打包经营模式,推
在东源乡金色的稻浪间,大型联合收割机高效作业,割刀起落,稻粒归仓,田间轰鸣与农户欢笑交织成丰收乐章。 “以前收完稻子最怕晒谷!”种粮大户张绍文望着眼前的景象感慨道。他深知传统粮食烘晒方式的痛点:小型机械烘干效率低、温湿度难控,易导致稻米破碎、发黄变差;自然晾晒更是“靠天吃饭”,阴雨连绵时稻谷发芽变质,一年辛劳可能付诸东流。 为破解这一痛点问题,东源乡党委、政府精准施策。通过深入
大暑时节,走进上栗县桐木凤形山生态果园专业合作社,满山的翠冠梨压弯了枝头,清甜的果香随风飘散。合作社负责人李贞海穿梭林间,看着挂满枝头的梨子,脸上是藏不住的笑。20余年前,这里还是乱石嶙峋、野草过膝的荒山。 创业筑基:汗水浇得荒山绿 2003年,33岁的李贞海做了一个让很多人不解的决定:承包下没人要的凤形山。“看中了这地方的环境,荒是荒,潜力大。”他回忆道。 开荒的苦,刻骨铭心。锄头下去
近年来,萍乡武功山依托这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走出了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双赢之路。 万龙山乡槽下村,便是武功山发展林下经济的一个生动缩影。这里森林康养条件得天独厚,曾伟峰看准了商机,于2024年6月开办了自己的民宿。仅仅3个多月,民宿营收就达数十万元。他感慨地说:“以前守着这片山林,不知道如何利用,日子过得紧巴巴。现在好了,发展森林康养,游客纷至沓来,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
仲夏时节,漫步于青山镇的阡陌沃野,一幅生机勃勃的现代农业画卷正徐徐铺展。植保无人机在蓝天翱翔,奏响“智慧交响曲”;智能化养殖场内,鸡蛋沿着滑梯有序下线;蘑菇大棚里,姬菇在适宜环境中舒展菌伞……这个曾经的农业小镇,正乘着科技东风,蹚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 智慧农业激活土地“新动能” 在大城村的千亩稻田中,植保无人机操作人员杨琰昆正通过中控显示屏查看施肥进度。望着无人机划过长空,高效开展田间
炎炎夏日,大地蒸腾。当邻家的鸡鸭都躲进树荫纳凉,在麻山镇江西玖杨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苦瓜基地里,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翡翠丰收”正在上演。翠绿饱满的苦瓜如同精心雕琢的玉坠,沉甸甸地压弯了藤蔓。晨风掠过,满架的“翡翠“轻轻摇曳,仿佛低语着一位“城市归乡人”用汗水浇灌出的创业回甘。 清晨5点,基地已是一片繁忙。工人们目光如炬,手起瓜落,动作娴熟地将符合标准的苦瓜轻放入桶——每一份小心翼翼,都是对
近年来,在上栗县,一颗颗饱满鲜美的楚山田螺,正悄然从田间溪流“爬”出,跃上全国乃至海外食客的餐桌。更令人欣喜的是,围绕这颗小小田螺,一条贯通一二三产的完整产业链已然成形,成为驱动该县乡村产业兴旺、农民增收致富的强劲引擎。 车间升级 锁住“舌尖上的楚山风味” 走进上栗县楚王田螺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智能化生产线正有序运转。高达4米的电子组合秤下料器精准作业,取袋、计量、装料、抽真空、封口、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