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患者福音!机器人助力精准植入“脑起搏器” 萍乡市人民医院神外团队将精准度控制在0.1mm之内……
帕金森病是严重威胁
老年人群健康的“杀手”之一
根据《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
到2030年我国可能将有
500万左右的帕金森病患者
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新的前沿产品层出不穷
使得原本治疗上陷入困境的疾病
焕发新的机遇
2024年4月,萍乡市人民医院成功为一名78岁的
帕金森病患者张奶奶(化名)
进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
萍医神外 | 帕金森治疗新途径 DBS让帕金森病患者不再“帕”
术后
张奶奶四肢僵硬
行动迟缓症状明显缓解
开机效果良好
老人的子女十分欣慰
在DBS以及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帮助下
近日,又一位72岁的王爷爷(化名)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术后患者肢体震颤及
行动迟缓症状显著改善
王爷爷今年72岁,7年前出现肢体不自主震颤,吃药后能控制。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行动迟缓、步态不稳等症状,药越吃越多,药效维持的时间越来越短,吃一次药仅能维持药效2个小时。他逐渐变得郁郁寡欢,生活也无法自理,十分痛苦。
当了解到萍乡市人民医院已经能够开展此类手术,王爷爷及家属带着强烈的手术意愿来到了该院神经外科。
从“药物依赖”到“精准干预”
帕金森治疗的新希望
尽管许多患者有DBS手术的需求,但是这个手术并非想做就能做的,需要进行严谨、仔细的术前评估,例如头部磁共振评估、术前停药、美多芭冲击试验等,需要有经验的医生进行系统地评估。
在经过详细的一系列的评估后,神经内科与外科等多学科进行会诊,制定周密的诊疗方案,专家认为张爷爷符合手术的条件,医院决定采用机器人辅助DBS手术。
脑深部电刺激疗法(DBS),又称为脑起搏器植入术,原理是通过植入大脑中的电极发放高频电刺激到控制运动的相关神经核团(苍白球内侧部 -GPi、丘脑底核 -STN 等),电刺激信号会干扰异常神经电活动,将运动控制环路或紊乱的神经递质恢复到相对正常的功能状态,从而达到减轻患者运动障碍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DBS 手术是目前治疗帕金森病的最先进的神经外科方法,是帕金森病中晚期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全球已有20万例患者接受了这种治疗。这种神经外科微创手术,术中创面小、出血量低、术后康复快,而植入患者脑内的脑起搏器是一套精密的微电子器械,由脉冲发生器、电极和延长导线组成,这些部件均植入体内,不影响正常生活。
“毫米级”精准植入
机器人技术突破传统局限
在系统评估卢阿姨的病情后,神经外科赖丹主任决定采用一种新的治疗手段——神经外科机器人辅助下脑深部电极植入术。
“众所周知,DBS手术是神经外科所有手术里对精度要求最高的一种手术。”赖丹介绍,目前常规使用的是立体定向框架系统,这套系统误差可以达到0.1毫米左右,能够满足脑深部电极植入的精度需求,但是需要手动设置靶点,术中反复调试、多人验证,中间环节多,操作过程相对比较复杂。
当使用神经外科机器人操作时,大量调试及验证的工作就交给机器人AI来完成,通过三维影像融合与实时导航,将电极植入误差控制在0.1毫米以内,同时手术时间大大缩短,安全性大大提升。“机器人系统可精准规避血管和神经密集区,创伤更小、恢复更快。术后影像显示,电极精准植入患者丘脑底核靶点。”赖丹介绍道。
帕金森病作为常见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传统药物治疗随病程进展易出现疗效减退与副作用。DBS手术通过直接调控异常脑电活动,可有效改善中晚期患者运动症状。此次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不仅填补了萍乡市该领域技术空白,更让本地患者无需辗转外地即可获得国内先进治疗。
目前,王爷爷已在萍乡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完成神经外科机器人辅助下脑深部电极植入手术,目前术后恢复良好,已开机程控。原本僵硬的身体变得灵活,行走步态较前明显改善,重要的是基本可以生活自理,王爷爷和家属直言:“做梦也没想到帕金森病还能手术治疗,而且效果那么好,感谢赖丹主任,感谢市医院!”
(编辑:李锡念)
来源:萍乡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