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市人大代表颜琴:让“小农场”实现“大收益”
今天继续来看“两会零距离”。“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颜琴提出了关于大力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的建议。那么这个建议缘起于什么?家庭农场该如何培育?
颜琴是赤山镇副镇长,她告诉记者,刚到乡镇工作时,她分管新农村建设及环境卫生。那时的农村,环境脏乱,基础设施也较薄弱。因为农村就业机会较少,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近几年,随着政策的变化,家庭农场得到快速发展。
市人大代表 颜琴:
在农村,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经营家庭农场的队伍中,有了家庭农场的带动,农村就更有活力。游客可以到农村采摘瓜果、观赏花卉、住民宿享美食、搞团建活动等,助产兴农效果明显,是百姓增收致富的一个好渠道,也助力了乡村振兴的发展。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经营主体。据统计,目前全市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500多个,其中家庭农场1700多个,年均增长17%,2023年我市17家家庭农场成功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8家成功创建市级示范家庭农场。
市人大代表 颜琴:
创办这些家庭农场的人,都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大学生或者退伍军人、新型职业农民,他们的素质相对比较高,既让农村留住了人才,也带动更多的百姓增收。
林友珍是萍乡风洞里农场负责人,她从小在赤山镇幕冲村长大,后来在广州创业。2017年,她回到幕冲村,邀请了附近三个家庭一起种植金丝皇菊。
萍乡风洞里农场负责人 林友珍:
当时种了100多亩的金丝皇菊,第一年,我们在技术上还是有些缺乏,金丝皇菊就长了一点虫,销售不理想。
随着技术越来越成熟,现在的风洞里农场不仅种植金丝黄菊,还开拓了研学、农庄等项目,加入到风洞里农场的家庭也越来越多,从最初的三个家庭增加到现在的八九百个家庭,老百姓不仅能分红,还可以在农场里务工。黄雪萍从2017年开始在农场干活,他告诉记者,近几年,随着农场壮大,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村庄环境也变美了,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到幕冲村参观、游玩。
幕冲村村民 黄雪萍:
我一年的收入大概五万元。在外面挣钱也挺难的,在家门口更方便一些,还可以照顾家庭。
通过调研,颜琴认为,家庭农场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新引擎,激发了乡村振兴新活力。不过,家庭农场起步较晚,在基础设施、资金支持和专业技术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市人大代表 颜琴: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包括停车场、道路建设都还存在一些弱项和短板;另外就是投资的力度不够,一些社会的服务体系不健全。
萍乡风洞里农场就存在这些短板,虽然规模扩大了,但是农场的基础设施并没有得到改善,目前,农场暂时没有能力投入资金去改造设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场的发展。
萍乡风洞里农场负责人 林友珍:
我们的基础建设投入的资金不够,包括在贷款这方面。这边的土地是集体所有制,办证有些困难,因为贷款是要抵押的,所以我们股东只能以个人名义去银行贷款,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和林友珍一样,经营家庭农场的钟维初也面临一些难题。钟维初承包了500多亩土地种植西瓜、辣椒、玉米、油菜花等农作物,雇佣了不少村民务工。现在钟维初想扩大规模种植稻螺鱼,但找不到合适的连片田地,他的计划只能暂时搁置。
裕和家庭农场负责人 钟维初:
一、土地流转的问题。因为种植的地方要成片,不能有别人的土地插在中间;二、技术问题, 种植的东西有些白粉虱。
显然,这些困难会让农场主产生畏难情绪。那么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颜琴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市人大代表 颜琴:
一、建议加大对家庭农场周边基础设施的投入,补齐周边环境的弱项和短板,例如道路、水、电、农田等方面的建设,加大服务型的设施建设,例如停车场、充电桩、智慧书吧等;二、加大对家庭农场的融资、土地等政策倾斜,适当提高贷款额度、增加贷款渠道、降低贷款利息等,盘活土地资源,加快土地流转,支持家庭农场扩产。三、加大完善社会服务,加强对家庭农场在生产、管理、技术、销售上的指导,引进科技人才,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等;四、加强对家庭农场的宣传,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产业链,降低经营成本,让更多的人关注家庭农场,支持家庭农场。
体察民情,问政于民,人大代表的建议带着泥土的气息,传递着农民的期盼。如果其中的一些建议能变成真正的举措,相信一定能帮助家庭农场发展壮大,让越来越多的百姓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两会零距离”,明天我们继续听代表委员说议案,聊提案。
(编辑:李锡念)
来源:萍乡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