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八一街:筑牢治理基石 绘就幸福图景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为基层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安源区八一街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结合本地实际,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与扎实行动,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基层治理新路径,一幅和谐有序、充满温情的基层治理新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警网融合”+“熟人社区”
织密基层治理“安全网基层治理的效能,藏在危急时刻的响应速度里,更融在日常往来的熟稔温情中。八一街深刻把握全会精神内涵,坚持党建引领,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积极引导社区干部、片警、网格员、志愿者等多元主体从“被动值守”转向“主动融入”。
11月13日,吕家冲社区发生的一幕,让“熟人社区”的治理温度直抵人心。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独居老人沈阿姨在家中不慎摔倒,其子女因无法及时赶回,第一时间想到了网格员郭伟。接到求助后,郭伟凭借日常走访积累的熟悉情况与工作经验,迅速判断风险,同步联络社区、网格民警并火速赶往现场,在征得家属同意后破门救助,及时联系120送医,为老人赢得宝贵抢救时间。这场教科书式的应急救援,既是八一街“警网融合”机制高效运转的缩影,更是“熟人社区”建设结出的丰硕成果。
“以前社区干部上门,居民可能不愿开门;现在远远看到网格员,大家都主动打招呼。如今,网格员已成为社区的‘移动探头’和‘贴心人’,凭借对网格内‘人、事、情’的深入了解,实现风险早感知、隐患早发现、问题早处置。”吕家冲社区党委书记范玮说道。
“精准服务”+“温情纽带”
注入基层治理“暖心剂”
服务是最好的治理。八一街聚焦“一老一小一新”重点群体,分层分类提供精准服务,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
关爱“一老”有温度。针对社区老龄化趋势,八一街永昌寺社区引入专业康养服务项目,提供健康监测、康复护理等服务,并引导居民参与服务设计,提升“主人翁”意识。
呵护“一小”有力度。为精准解决家庭“看护难”问题,老站社区联合安源区示范园,免费开展“托育亲子活动”,提供1—3岁多元托育服务,惠及16户双职工家庭,有效缓解“带娃难”。
凝聚“一新”有广度。藕塘边社区打造“小哥食堂”暖“新”小厨,筹集慈善资金3万余元,服务快递小哥380余人次;还邀请“三新”群体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在工作途中为孤寡老人提供“多看一眼、多问一句”的关怀,推动其从“治理对象”转变为“治理力量”。
“民生至上”+“实事落地”
绘就幸福生活“新画卷”
基层治理的最终落脚点,是让群众的获得感看得见、摸得着。八一街始终把民生冷暖放在心头,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担当,把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
政务服务高效运转,今年以来,窗口受理政务事项498件,按时办结率100%;“12345”平台受理群众诉求677件,办结率98.96%;“幸福360平台”受理群众诉求1512件,办结率97.56%。真正做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让居民的诉求得到及时回应和解决。
乡村振兴步履坚实,70亩旱粮示范片区首季玉米喜获丰收,产量突破6万斤,绘就粮食增收的丰收图景;环境整治持续发力,开展“建筑垃圾不乱倒”专项行动,发放告知书1000余份,清理违规堆放点20余处,清运垃圾30余吨,让社区环境更显整洁有序;2个全民健身休闲小广场全新落成,配套2座防腐木凉亭与20余套健身器材,让居民“出门见绿、移步入园”的心愿成为现实。
从“警网融合”的高效处置到“熟人社区”的温情守护,从对“一老一小一新”的精准服务到民生实事的扎实落地,八一街正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不断夯实基层治理基础,持续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书写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崭新篇章。
(编辑:李锡念) 来源:八一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