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首创!又是一年好“丰”景
10月,随风翻涌的稻浪吹来丰收的讯号
农户挽起裤脚,在稻田中抓鱼、摸螺
收割机的履带上滚动着颗颗金黄的谷子
“329亩稻田!迎来了丰收!”
10月9日,上栗县赤山镇黄田村林塘湾稻螺鱼养殖基地一派丰收景象。萍乡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创新探索的“稻—鱼—螺”生态种养模式迎来了现场测产,20余名高校学者专家、技术人员、农业企业与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代表齐聚田间,共同见证这一生态农业模式迎来丰收。
在测产现场,收割机在稻垄间穿梭,切割、脱粒、粉碎稻秆一气呵成,金黄谷粒装满一个又一个储粮袋。田里,与水稻共生的环棱螺、稻花鲤也迎来丰产。“这条禾花鱼,体重36.7克,全长12.7厘米……”稻田边,市农科研究中心的技术员紧张忙碌着,对稻谷、鱼和螺逐一进行测产。
据了解,市农科中心在全省首创“稻鱼螺”生态种养模式:水稻移栽后,向田间投放鱼苗与环棱螺(田螺),构建起 “稻因鱼螺而优,鱼螺因稻而肥”的生态循环系统。自2023年起,该模式先后在上栗县东源乡、赤山镇等农业基地开展试验,试验规模从最初的50余亩,到14个基地、1500余亩,再到如今扩展到湘东、莲花等县区,生态种养的版图越来越广。
“当时,市农科中心的专家向我介绍这种新模式,我没有多想,很快就承包了这片田地开始干!”基地养殖户高小年笑着回忆“大米、稻花鱼都是热销产品,不愁销量,而随着‘楚山田螺’这道名菜的热销,市场原材料的需求也越来越旺。”
在品种选择上,市农科中心与项目专家也格外讲究:水稻选取优质稻香禾优明月丝苗,鱼苗选取萍乡红鲫、“乳源1号”、本地鲤鱼、“合方鲫2号”等优质品种,从源头保障产出品质。
“水稻为鱼、螺提供荫蔽,鱼、螺清除田间杂草与害虫,其粪便还田又能滋养水稻生长;养殖中途只对鱼投喂菜籽饼,全程不使用化肥农药,最终形成绿色环保的生态链,实现‘一田三收’的立体种养效益。” 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江西省名特优水产品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赵大显介绍。
测产现场,工作人员收稻、网鱼、捞螺、称重,每一项流程都有条不紊。经过测算,该基地今年测产田块的水稻亩产最低为837.5斤,较去年的644.4斤增长近30%,最高产量达到994斤;稻花鲤亩产96斤,较去年52斤实现翻倍;环棱螺亩产稳定在375斤。
“这是我们在这个基地采用‘稻鱼螺’生产模式的第二年,产品在市场特别抢手!稻花鱼市场价能达到25元一斤,田螺5元一斤,一片田实现了‘一产三收’,平均一亩地产值超过8000元。”基地养殖户高小年言语间难掩喜悦。
“这几年我们在萍乡推广‘稻鱼螺’模式,经过两三年实践,鱼、螺产量较传统稻鱼模式显著提升。接下来我们还将尝试加入更多萍乡本地的鱼苗,将该模式在萍乡乃至更广泛的地区推广。” 赵大显说。
“稻-鱼-螺”模式在赣西田垄扎根
“一田三收”鼓起农户的“钱袋子”
稳稳走出致富增收路
(编辑:李锡念)
来源:萍乡市新闻传媒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