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乡村振兴>芦溪县:闲置校舍“活”起来 村民就业“乐”起来

芦溪县:闲置校舍“活”起来 村民就业“乐”起来

发布时间:2025-08-28 点击数:15855
0

八月的银河镇,暑气尚未完全消散。在陇田村,一处曾经杂草丛生、房屋漏水的闲置校舍,如今却机器声阵阵,50多名村民正忙着加工电子元件。这里,已从昔日的“废弃地”变成了村民家门口就业的“幸福园”,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沿着村里的主干道往前走,远远就能看到这处焕然一新的电子加工厂。很难想象,眼前整洁明亮、井然有序的厂房,在两年前还是另一番模样。2022年,原陇田村幼儿园整体搬迁至村里条件更优越的新校舍后,这处占地1000平方米的老校区便逐渐荒废。

“当时这里杂草长得比人还高,下雨天屋顶还漏水。”陇田村村委委员刘文招感慨不已。她告诉记者,村里不少妇女因为要照顾老人和孩子,无法外出打工;还有一些村民常年在外打零工,奔波劳累不说,还照顾不了家庭。看着闲置的校舍和村民们的困境,大伙心里都很不是滋味,“我们就想着,能不能把这闲置的资源利用起来,给村民们创造点就业机会。”

有了想法就立马行动。村干部们兵分几路,一方面组织村民清理校舍杂草、修缮漏水房屋;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走访调研,四处寻找合适的合作项目。经过多方打听,他们了解到在镇上经营电子加工厂的村民谢容南有扩大生产的意愿,便主动上门沟通。

“第一次来老校舍考察时,我就眼前一亮。”银河镇海天电子加工厂厂长谢容南说,“这里宿舍面积大,方便员工休息;操场空间开阔,正好能改造成生产车间;旁边的房间还能当仓库,储存原材料和成品,各方面条件都很合适。”经过多轮深入交流,谢容南最终决定把分厂设立在老校舍,主要生产电感线圈。

厂房建起来了,村民们的就业热情也高涨起来。今年55岁的肖连英,是厂里最早入职的员工之一,如今已经在这里工作近一年。“以前想挣钱就得去外地打工,可家里的爹娘年纪大了,孩子也需要照顾,实在放心不下。”肖连英一边熟练地操作着机器,一边笑着说,“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每天中午能回家给爹娘做顿饭,晚上还能陪他们聊聊天,一个月能挣3000多块钱,比出去打工强多了!”

和肖连英一样,村民罗能文也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此前,他常年在外地打零工,辗转于各个工地之间,收入不稳定不说,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得知村里办了电子厂,我第一时间就来报名了。”罗能文脸上满是喜悦,“现在每天早上出门上班,晚上下班就能回家吃饭,还能和朋友们聚聚。不仅收入稳定了,生活也更踏实了!”

目前海天电子加工厂的产品主要销往本地及周边地区,订单稳定,50多名员工中,像肖连英、罗能文这样的本地村民占了绝大多数。闲置校舍的盘活,不仅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催生了充满活力的“家门口经济”。

“这厂房真是建到了村民心坎上!”刘文招告诉记者,厂里的员工大多是村里需要照顾家庭的妇女和曾经在外奔波的村民,“既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让他们能兼顾家庭和工作,又为村集体增加了收入,一举多得。”


记者手记

从闲置校舍到就业“宝地”,芦溪县的实践生动地证明,只要因地制宜、敢想敢干,看似“无用”的闲置资源也能焕发新生。“家门口”的就业机会,不仅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更让他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内生动力,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收获幸福与希望。

(编辑:李锡念)

来源:芦溪县

在线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会员
    在线评论用户手册,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评论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

查看评论
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