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栗镇新建村:“新”风化雨润沃土 “建”业同心绘新村
白墙黛瓦的农家庭院错落有致,宽阔整洁的村道两旁绿树成荫,热闹活跃的文化广场上传来健身操的欢快音乐……如今的新建村,处处洋溢着向上向善的文明气息,村民在这里安居乐业,共享文明和谐的美好家园。

然而,时光倒回几年,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那时候,干部难进门,村民各干各。”村民张大爷回忆起过去,语气中仍带着一丝无奈,早些年矛盾多,人心散,大家都觉得这村子没啥盼头。“现在可大不一样喽!” 张大爷话锋一转,语气里透着由衷的高兴,“环境干净了,路修好了,大伙儿心也齐了。你看这广场,晚上跳舞的、健身的多热闹,屋场贴心会开到家门口,宣讲政策拉家常,真成了‘一家人’嘞。”张大爷的感受,正是新建村转变的缩影。
短短数年间,新建村面貌焕然一新,接连荣获全市模范党组织、江西省文明村、全国文明村等荣誉。从昔日的“门难进、心难聚”到如今的“文明有序、其乐融融”,新建村的华丽转身,究竟依靠什么实现?答案就藏在这三个 “关键密码” 里。
聚力“穿针引线”,激发自治动能
新建村的蜕变,来源于凝聚民心。村里启动的聚力计划,如同将散落的珍珠串联成链,把 “四会”“五老” 与党员乡贤的力量紧密凝聚。
德高望重的家族族长加入红白理事会后,成为移风易俗的重要力量。过去村里红白事铺张浪费、攀比成风,族长们凭借威望与道理耐心劝导,“老话说‘礼轻情意重’,咱把心意尽到,把事办得体面又节俭,才是真本事。”村民们听其言、服其理,陋习很快得到扭转。老教师李振萍是村民心中的“暖心人”,数十年间,她自掏腰包帮扶了许多困难家庭。“李老师常说,‘帮人一把是情分,看到你们好起来,我心里也更踏实。’”受助村民小刘动情地说。这份坚持如春雨般浸润人心,让善意在村里悄然蔓延。更值得一提的是,村里的党员们以言行作表率,让文明新风遍及村里各个角落。聚力计划激活了村民自治的内生动力,让新建村从“一盘散沙”走向“凝聚一心”。
文化“润物无声”,涵养精神富矿
乡村的真正进步,离不开精神世界的丰盈。新建村的文化浸润行动,从多维度搭建起精神文明建设的平台,让村民的精神生活愈发充实。
每日傍晚,村头广场音乐响起,有氧健身操队伍便整齐起舞。“以前吃了晚饭就窝家里看电视,现在跟着大伙儿跳操,身体好了,心情也舒畅,感觉越活越年轻了。” 健身操领队王大姐笑着说。这支队伍还代表村子参与“省有氧行进健身操乡村行” 活动,屡获佳绩,活力满满的身影成为新建村一道亮眼的风景线。每逢重阳节,村里暖意更浓。村民们自发筹资,为60岁以上老人举办 “敬老宴”,并安排精彩演出。年轻企业家李先茶虽正处于事业打拼期,却主动承担了去年活动的全部费用。“小时候是长辈们看着我长大,现在我有能力了,让他们老有所乐,这钱花得值。”李先茶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对家乡的深情,温暖了每一位村民。
漫步村中,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村口美德石碑如无声导师;宗祠墙上的故事彩绘唤醒乡愁。村里的舞蹈队、军鼓队在文艺骨干刘春兰等人的带领下,时常开展表演活动,让文化生活多姿多彩。文化浸润行动让村民告别了精神空虚,脸上洋溢着自信从容的笑容。
党群“同心筑梦”,驱动发展引擎
新建村的华丽转身,离不开党群同心工程的坚实支撑,它为村子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村里筑牢基层党组织堡垒,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村子要发展,党员不带头谁带头?”党支部书记罗佳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既当参谋又做榜样,为村子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村里始终将群众放在心上,通过多种渠道倾听村民的想法与需求,让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建设家乡的参与者。“以前觉得村里的事是干部的事,现在不一样了,‘屋场会’上提的意见真管用。路怎么修、广场怎么建,大家都能说上话。”村民代表老李兴奋地说道。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起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让新建村的发展步伐愈发稳健。
如今的新建村,整洁雅致,村民和善,处处透着幸福的气息。新建村凭借聚力计划、文化浸润、党群同心这三个关键举措,破解了乡村治理难题,酿造出芬芳四溢的文明之果。未来,这里将继续书写精彩故事,其成功经验值得更多乡村借鉴学习。
(编辑:李锡念)
来源: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