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动态>萍乡市人民医院:高温天气持续 医生提醒警惕热射病

萍乡市人民医院:高温天气持续 医生提醒警惕热射病

发布时间:2025-07-26 点击数:9735
0

连日来,我市高温天气持续不断,多地气温突破38℃℃,因高温引发的健康问题显著增加。7月10日,笔者采访了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王勇,了解到今年该院已接诊5例中暑患者,其中一名40多岁的患者因热射病晕倒后并发脑梗塞,经积极抢救后才转危为安。王勇呼吁公众要警惕高温健康风险,并纠正常见急救错误认知。


射病高发

户外工作者及弱势群体需重点防护

王勇介绍,热射病是中暑的最严重的情况,患者可能因体温调节功能失调引发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热射病高危人群主要集中在户外工作者、运动员、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及密闭高温环境作业者。”他强调,热射病并非仅发生在室外,若室内通风不良、湿度高,同样可能诱发。

值得注意的是,高温还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系统疾病、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疾病等慢性病患者的病情加重,或导致急性肾损伤。据统计,近期市人民医院接诊的心脑血管和神经系统等疾病患者较平日增加20%。“高温会加剧身体代谢负担、加重各个脏器负担,慢性病患者需格外注意。”王勇补充道。


中暑与热射病:症状识别与急救措施

王勇解释,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先兆中暑表现为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多汗,轻度中暑表现为面色潮红、胸闷、皮肤湿冷,而重度中暑的热射病则伴随高热(体温超40°C)、意识模糊、抽搐甚至昏迷。“热射病进展极快,从出现轻度中暑症状到发展为热射病可能仅半小时,一旦核心体温超过40℃并引发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患者可能在数小时内死亡。更需警惕的是,若未能及时有效控制病情,24小时至7天内的死亡率极高,幸存者也多伴有不可逆的脏器功能损伤。

关于急救措施,王勇建议,要立即将患者移至阴凉处,脱去多余衣物,用冷水或冰袋降温;清醒者少量多次补充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科学补水而非单纯大量饮水;若出现高热、昏迷等症状,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及时送医。


几大误区:掐人中、拒绝空调、酒精擦拭

采访中,王勇纠正了公众对中暑的常见错误认知。一是掐人中、放血等传统急救法。王勇说,这些方法不仅无法有效降温,反而会加重病情。二是认为坐月子不能开空调。王勇特别提醒:“室内温度超过32°C时,风扇的降温效果就不明显,这时应该使用空调降温,否则产妇更易中暑。”三是补水方式不当。过量饮水会加速电解质流失王勇建议应选择电解质饮品或运动饮料。四是藿香正气水防中暑。王勇介绍,“藿香正气水主要是用于治疗暑湿感冒,并无解暑效果,仁丹、十水更适用。”五是用酒精擦拭身体降温。“酒精蒸发虽能降低体温,但酒精可经皮肤吸收,酒精擦拭降温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损伤风险。”王勇解释,“特别是酒精过敏人群,可能引发更严重的情况。

王勇强调,中暑并非仅仅由环境炎热所导致,当机体功能下降时,即便温度不高,也有可能中暑。同时,要避免“冰火两重天”的情况,防止人体在高温与低温环境之间快速切换,进而导致体温调节失衡。


预防为主:科学应对高温天气

为减少高温健康风险,王勇建议,户外工作者应避开上午10时至下午4时高温时段作业,穿透气衣物,每工作1小时休息10分钟;体弱多病者要做好居家防护,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C左右,避免直吹,定时开窗通风;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应减少外出,慢性病患者需加强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

“热射病可防可控,关键在早发现、早处理。”王勇提醒,若发现身边有人中暑务必第一时间采取科学措施,切勿盲目使用“土方”,以免加重病情。


本文转载自《萍乡日报》2025年7月14日健康版

(编辑:李锡念)

来源:萍乡日报
在线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会员
    在线评论用户手册,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评论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

查看评论
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