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东区:四时墨韵长 初心润童蒙 红星村老党员的书香坚守
晨露还挂在村委会院角的丝瓜叶上时,老关镇红星村会议室的木门已被轻轻推开。84岁的张申蒲戴着老花眼镜挪进门,袖口墨渍在晨光里发亮——这是他教书法的第四年。这位有45年党龄的老党员摘下草帽,扶了扶老花镜,捏起毛笔写下“人之初”。
四年时光在砚台里慢慢研磨,当年首批加入的14位老师无一缺席,平均年龄超75岁的他们,握笔时仍透着股劲。

张申蒲的备课本边角已经磨得起毛,泛黄的纸页上,蓝色水笔标注的课程表像一串整齐的脚印:7月15日那页画着握笔的示意图,拇指食指圈成的小圆圈旁写着“像抓小鸟一样轻”;7月18日的行笔教学栏里,歪歪扭扭画着三条波浪线,旁边批注“手腕要像小鱼游水”。
“张老师的手背上有好多老年斑,但握笔的时候稳得很!”这个连续四年来上课的13岁的邓丽芳举着自己的练习纸凑过来,纸上的字虽带着稚气,横画起笔已有藏锋的影子,竖钩收笔也透着股韧劲。作为连续四年上课的“老学员”,她清楚记得第一年握笔时手总抖,写的字歪歪扭扭能爬出纸外;第二年能把笔画写直了,却总控制不好力道;第三年开始琢磨起笔收笔,如今笔下的字已能看出章法。“您看我四年级的练习本。”她从书包里翻出泛黄的本子,纸页上的字与现在的作品对比鲜明。
走廊上,邓丽芳妈妈指着作品墙:“三年前字像蚯蚓,现在笔锋多利落!”小虎妈妈也说:“孩子从前坐不住,现在能写完一张纸,多亏了老党员们。”张申蒲听见,嘴角微扬。

每天清晨八点,头发花白的老党员文学玉总喜欢戴着蓝袖套来到教室。他先把58张米字格纸一张张铺在课桌上,再将墨汁倒进 小瓷碟里,动作麻利得像年轻时在讲台批改作业。课堂上主讲的老党员站在黑板前,手腕悬在空中画着圆弧示范;助教们弓着背围着课桌,指尖捏着孩子们的小手纠正姿势;穿蓝布衫的纪律监督员拿着小红旗,在过道里轻手轻脚地走,看见谁走神就晃一晃旗子。
临近中午,上了半天的书法课接近尾声。14位老党员围坐在长桌旁,搪瓷缸里的茶水冒着热气。“小宝今天握笔还是太使劲,明天得给他个软点的毛笔”,“后排的孩子看不清黑板,下次把米字格再画大些”,讨论声混着窗外的蝉鸣,像支特别的交响曲。文学玉在笔记本上记下这些话,纸面被茶水溅出个小印子,他笑着说:“这是我们14个人的‘ 战斗日志’。”

村委会走廊新装上的安全护栏,被孩子们叫做“爷爷的手臂”。那些刷着红漆的钢管,是村“两委”听了老党员们的建议后连夜装上的。每天下课离岗前,张申蒲和13位老师都会沿着护栏走一遍,分头检查教室的角角落落。
空调嗡嗡运转的教室里,村“两委”送来的西瓜正摆在角落。这个每年夏天都会出现的场景,藏着段暖心的故事:第一年开班时没空调,14位老党员每人带了一把蒲扇,轮着给孩子们扇风。村书记上来送西瓜,撞见张申蒲正举着蒲扇给趴在桌上练字的孩子遮阳,汗珠子顺着他的皱纹往下滚,第二天就带着人来装了空调。“这些老党员退而不休,14个人四年不挪窝,我们做后盾更要给力。”红星村党委书记张显珍望着教室里忙忙碌碌的爷爷们的身影,也不难知道为什么书法班的报名名单总是被抢着填满。

日头爬到头顶时,14位老党员送走最后一个孩子,62岁的丁老师顺手接过张申蒲手中的教案,一行人相跟着走出村委会。蝉鸣声里,墨香还在走廊里萦绕,那些落在宣纸上的墨迹,早已越过纸页,在58颗童心里生了根 —— 而这14位从62岁到84岁的老党员,正用布满皱纹的手,托着这些稚嫩的根须,在时光的土壤里,写下比笔墨更绵长的初心。
(编辑:李锡念)
供稿:老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