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栗县:“候鸟农人”的跨省创业梦 奏响现代农旅“丰收乐章”
七月的风拂过赣西大地,上栗镇小西湖畔的廖家湾蔬菜种植基地大棚内,绿意盎然。藤蔓缠绕间,一个个浑圆饱满、网纹清晰的哈密瓜已褪去青涩,悄然染上诱人的金黄,沉甸甸地缀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芬芳。这是85后“新农人”廖延波夫妇精心耕耘的成果,也是“小西湖”现代农旅项目奏响的一曲“丰收乐章”。
廖延波夫妇的“候鸟式”创业故事,是这片甜蜜事业的起点。 今年年初,怀揣着将在海南学到的哈密瓜种植技术带回家乡的梦想,廖延波在叔叔承包的上栗镇达塘村大棚里,开启了在上栗种植哈密瓜的首次实验。
仅仅四个棚的试水,凝聚了他无数的心血与期待。“在海南看到老乡种得好,就想家乡能不能也种出来?”廖延波坦言,高投入是大棚种植的门槛——每亩高达1.2万至1.3万元的成本,而构建隔绝虫害和雨水侵蚀的屏障最为关键。“没有大棚,瓜皮上网纹一遇雨水就烂,根本没法种。”得益于完善的防虫网和通风设施,廖延波种植的哈密瓜虫害极少,授粉完成后几乎无需用药,实现了真正的绿色无污染种植。
廖延波巧妙地利用季节差经营着他的“甜蜜版图”:夏季扎根上栗,待九月,便返回海南管理70余亩瓜果基地,利用反季节优势抢占全国冬季市场。而上栗则以小规模精品采摘为主,避开批发市场的激烈竞争。
“这里有网纹蜜瓜、金色年华、冰激凌玉菇、脆宝蜜等几个品种,像这个‘金色年华’目前的甜度已经达到了14点多,这几天天气好,再过几天就更甜了。一斤可卖到6元,网红特色品种更可达8元一斤,预计产值能达到30万元。”除哈密瓜外,廖延波还尝试种植了羊角蜜、西瓜等,“瓜果新鲜脆爽、甜度高或将成为吸引游客的王牌。”廖延波分析道。
这份蓬勃发展的产业,也为当地村民打开了家门口增收的“幸福门”。邻村的文卫已经在基地忙碌了好几个月,“这活儿挺好,时间上灵活,啥时候家里有事儿,说一声就能回去照应。老板人也实在,对我们挺不错。” 这份既能兼顾家庭、又能获得稳定收入的灵活工作,让许多像她一样的村民倍感踏实。
六十多岁的文永高是基地里的“熟手”,他精神矍铄地穿梭在瓜藤间。“我天天都有活儿干!主要就是打打枝、掐掐芽,把多余的叶子和小芽儿去掉。一根藤啊,只留最壮实的那一个瓜,其他的全得摘掉,这样瓜才能长得又大又好!”他一边娴熟地演示着疏果技术,一边乐呵呵地说,“一天下来,能挣个一百多块钱,稳稳当当的。”
目前,廖延波的瓜棚已吸纳了周边近20名村民就业,日结150元的薪酬,且工作时段可灵活避开高温,让“银发力量”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持续发光发热。
“小西湖”农旅事业的生机勃勃,远不止廖延波的瓜棚。来自山东的龚莎及其专业运营团队,正以更大的格局和科学的规划,在这片土地上深耕农旅融合的“试验田”。她们带着在山东积累的农旅经验,怀着发现更大潜力的热忱,已经在此推进了三个多月的项目运营。
“我们的核心是探索农旅新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体验价值的双提升。”龚莎介绍道。深入调研当地风土人情后,团队以28.7亩大棚及配套户外区域为核心,展开了一场关键的“本土适应性”种植竞赛——将山东的苗种与本地育苗进行对比试验。令人振奋的是,本地种植的蔬菜在品质和个头上都超越了山东同期批次,这为筛选推广最优品种注入强大信心。
“目前试种了70余个蔬菜品种,试种结束后将优选出约20个最适合本地、表现优异的品种进行规模化种植。一些色彩斑斓的具有观赏性和食用性的蔬菜,可以让百姓在庭院种植。”龚莎说,基地目前哈密瓜试种已取得一定成效,希望将来能突破一年两季甚至三季种植,大幅提升产值。
瓜香四溢的“小西湖”畔,累累硕果不只生长在田垄之上,更孕育在创业者的汗水里、村民们满足的笑容间。廖延波夫妇跨省迁徙的勇气与机遇把握,让海南的“甜蜜”在赣西生根发芽;龚莎团队严谨的科学试验与前瞻的农旅规划,为这片土地描绘出绚烂多彩、效益多元的未来;而文卫、文永高等十多位村民在家门口获得的灵活就业岗位与实实在在的收入增长,则为乡村振兴写下了最温暖、最有力的注脚。
助农热线:152 9799 8588(廖)
(编辑:李锡念)
来源:上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