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好嫂子”易建华用大爱诠释真情底色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进屋内,72岁的易建华正踮着脚,小心翼翼地整理着侄女房间里的被褥。褶皱的床单被她抚平,窗台上的相框也被擦得锃亮,这个看似平常的动作,她已默默重复了十八载春秋。作为嫂子,面对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小叔子,她毅然挑起了照顾其吃喝拉撒的重担;面对孤苦无依的侄女,她视若己出,含辛茹苦将其抚养成人并送其出嫁。这位上栗县赤山镇院背村的普通村民,用十八年的坚守与付出,书写着人间至深至纯的大爱,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院背村,只要提起易建华,村民们无一不竖起大拇指,脸上满是钦佩与赞叹。十八年来,她无怨无悔地抚养侄女、照顾小叔子,用柔弱的肩膀为这个特殊的家庭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
她是大家眼中的 “好嫂子”,悉心照顾瘫痪小叔子 18年
“一日三餐,都是易建华亲手做好,再端到小叔子的床头。换季添衣、寒冬换被,哪一样不是她亲力亲为?这样的事,换作旁人,怕是做上几天就受不了,可她一坚持就是 18年,真的太不容易了!” 邻居李世荣说起易建华,眼眶微微泛红,言语间满是感慨。
时光回溯到 2007 年,一场婚姻的破裂,彻底改变了易建华小叔子李北海的人生轨迹。巨大的打击让李北海陷入了无尽的抑郁之中,他开始自暴自弃,不仅无力照顾年仅 9 岁的女儿,自己的精神状况也每况愈下,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最终瘫痪在床,生活完全无法自理。
看着曾经意气风发的小叔子被痛苦折磨得不成样子,易建华心疼不已。“他瘫在床上动不了,孩子又还小,要是我们不管,他们可怎么活?” 怀着这样朴素而坚定的想法,易建华主动揽下了照顾小叔子的责任。
此后的每一天,晨曦微露时,易建华就已开始忙碌。她轻轻走到小叔子的床前,端来温水,细心地为他擦拭脸庞、清洗身体;耐心地帮他翻身、更换尿布,清理秽物;精心准备可口的饭菜,一勺一勺地喂进他嘴里;遇上小叔子身体不适,她总是第一时间联系医生,陪着他往返医院……18年的时光里,这样琐碎又繁重的护理工作,易建华从未有过一丝懈怠,也从未抱怨过一句。
“都是一家人,血脉相连,怎么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受苦?只要他们能过得好,我再累也值得。” 每当有人问起她累不累,易建华总是面带微笑,用这句朴实的话语回应。岁月的风霜在她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黝黑的皮肤、布满厚茧的双手,见证着她十八年如一日的艰辛付出,也诠释着她内心那份最纯粹的善良与担当。
如今,李北海已无法用言语表达,但每当易建华走进房间,他原本黯淡的眼神就会瞬间亮起,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艰难地伸出手想要触碰她。这份无声的依赖与信任,是对易建华十八年悉心照料最好的回应。
她是伯母,也是妈妈,将侄女视如己出抚养长大
世人常说,父母之爱是世间最无私的爱,而在易建华身上,这份爱虽无血缘羁绊,却同样深沉浓烈、感天动地。
小叔子离异后,9 岁的李雅洁仿佛成了风雨中飘零的孤舟,失去了依靠。易建华没有丝毫犹豫,她将家中收拾出一间温馨的房间,亲自去接侄女回家。从那一刻起,她不仅是伯母,更成为了小雅洁的 “妈妈”。
在生活中,易建华总是把最好的都留给侄女。家里做了好吃的,她总是先给雅洁夹满碗;换季时,她省吃俭用,也要为雅洁添置新衣裳;当雅洁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她会耐心地倾听、温柔地开导。哪怕自己穿着洗得发白的旧衣,吃着剩菜剩饭,也绝不让雅洁受一点委屈。
“妈妈从小就告诉我们,要把雅洁当成亲妹妹。在妈妈的影响下,我们一家人都把雅洁当作自己的家人。” 易建华的女儿李泉萍回忆道,“雅洁结婚时,妈妈里里外外操持了好几个月,从挑选婚纱到布置新房,每一个细节都亲力亲为。送雅洁出门那天,妈妈表面上强撑着笑容,可等门关上的那一刻,她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哭了好久……”
即便如今雅洁早已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但在易建华心中,她永远是那个需要呵护的小女孩。“雅洁的生日是…… 她生孩子那天,我一大早就赶到了医院……” 说起侄女的点点滴滴,易建华如数家珍,每一个日子都深深烙印在她的心里。
侄女的房间,始终保持着整洁温馨的模样。易建华定期都会去打扫整理,轻轻抚摸着床头的玩偶,擦拭着墙上的照片,嘴里还念叨着:“不管什么时候,这里都是雅洁的家,只要她想回来,推门就能看到熟悉的一切。”
春去秋来,十八个寒暑悄然流逝。易建华用无私的母爱,为侄女遮风挡雨,陪伴她长大成人,助力她踏上工作岗位,组建幸福家庭。这份超越血缘的亲情,温暖着雅洁的一生,也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编辑:李锡念)
来源:江西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