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资源创特色 活化载体促发展!湘东区持续擦亮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试点工作特色品牌
近日,省文明办、省财政厅、省教育厅联合召开2021年度全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培训会。会上,来自南昌县、庐山市、萍乡市湘东区、瑞金市、鄱阳县的代表分别做了经验交流发言。
湘东区以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和提升乡村“复兴少年宫”工作。近年来,乡村少年宫各种活动日益丰富,管理机制日趋完善,充分发挥了思想道德建设阵地、文体活动平台和科普实践场所的功能作用,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01做好组织协调,阵地建设水到渠成
精心布局,统筹规划。高标准定位谋划,研究制定了《湘东区乡村“复兴少年宫”试点建设工作方案》。依据乡镇、乡村学校数量、学校师资力量、在校学生人数等指标,探索出“校地镇村联动”模式。目前,该区已在湘东镇江口村等6个村加挂“复兴少年宫”标识牌并全面开展工作,15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也已全面铺开试点建设,做到区域全覆盖。
强化管理,稳步推进。成立了全区乡村“复兴少年宫”试点建设工作专门管理机构,区乡村三级配备兼职人员,从各级筹措资金,加强保障。依托新时代文明所站成立乡村复兴少年宫,在对应学校设立乡村复兴少年宫,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管理体制,村、学校负责人分别担任少年宫主任,实现校内校外无缝对接,结合“双减”政策,做好学生课外和延时服务工作,保障了少年宫日常运转和活动开展的规范有序。
02依托本土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
延伸范围,形成联动格局。突破场地局限,汇聚整合区域内各类阵地资源,将红色资源、文博场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纳入教育实践点,推动乡村少年宫与乡镇综合文化站、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实现资源互通,形成“1+N”的育人格局。
因地制宜,开发特色课程。加强乡村“复兴少年宫”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深度融合,注重结合地域特色,动员本地文体科技人才及非遗传承人、“五老”志愿者等积极参与,设计开展和打造涵盖文艺、科普、手工、技能等多个门类及富有地域特色的品牌。如,湘东镇江口村依托零799艺术区、三石竹艺、鸬鹚烟雨艺术景区等平台,设立未成年人艺术课堂、竹艺制作课堂、植物科普课堂等课目;下埠镇邀请当地工业陶瓷骨干担任辅导员,开设陶瓷科普课程;麻山镇邀请傩舞传承人担任辅导员,开设傩舞课程;东桥镇邀请皮影戏传承人担任辅导员并开设皮影戏课。在形成少年宫特色课程的同时,促进了地域文化传承与弘扬。
03创新活动载体,内容形式丰富多彩
麻山镇中心小学原创舞蹈《盛世祈福》、下埠镇中学原创歌曲《声声慢》、湘东镇河洲小学原创舞蹈《在阳光下成长》、湘东区实验小学语言表演《说湘东》、湘东中等职业学校语言表演《做一个最酷的有为青年》、荷尧镇泉陂小学语言表演《歌颂祖国》等6件精品创作作品走进乡村“复兴少年宫”开展活动,并以建党100周年、重大节日、纪念日及“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童心向党”“我们的节日”等系列主题教育为契机,在该区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进行巡回演出,深受广大未成年人喜爱;广泛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融入德育培育、文体科技、劳动实践、非遗传承等文明实践,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学习伙伴”微宣讲团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走进学校、走进乡村“复兴少年宫”讲述红色故事、模范故事,教育引导广大农村未成年人强化家国情怀,争做有为之人。音乐、书法、绘画、太极扇、舞蹈、手工制作、鼓号队、葫芦丝、滚动环、武术操、拇指琴、足球、合唱、文学社等各类课程琳琅满目,有力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深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04注重展示推介,工作成效不断提升
在全区范围开展经典诵读、曹灿杯、手工制作、体育运动会、手抄报、书法、摄影等多类赛事,大力宣传表彰优秀活动成果,广泛征求意见、交流经验、推广活动品牌。近年来,在全区联动共建的努力下,该区少年宫工作更上一层楼。湘东区实验小学被评为全国足球示范学校,麻山中心小学成立少年傩舞团,多次走出校门参加演出,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的“民间文化教育示范学校”荣誉称号。该区周嘉译、昌紫薇、邱少龙、朱博同学获得全省新时代好少年殊荣,排上中学李佳欣同学入选2021年江西省“新时代好少年”,各个少年宫均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相关荣誉称号,形成了齐头并进、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下一步,湘东区将继续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以及乡村学校等重要阵地,进一步探索开放式、社会化城乡联动共建机制,精准对接青少年需求与供给,在充实内容、丰富形式、创新模式上下深功夫,在实效性和长效性上下足功夫,在特色化和精品化上用心用力,持续擦亮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试点工作特色品牌,真正做好孩子受益、家长满意、人人称赞的育人工程、民心工程。
(编辑:李锡念)
来源:湘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