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溪:红色基因传承与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
近年来,芦溪县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立足本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探索红色基因传承与文旅融合的实践路径,不仅激活了革命文物的历史价值,更通过“保护+开发+利用”的系统性举措,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时代发展脉络,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红色动能”。
从“静态保护”到“活态利用”的创新突破
芦溪县作为秋收起义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拥有卢德铭烈士陵园、王麓水故居、杂溪红军学校等13处重点红色遗址,是红色文化传承的“富矿”。该县实施“五个一”重点工程,即建设一个红色基因传承基地、打造一批现场教学点、规划一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成立一个红色研究中心、实施一个“代代红”工程,系统构建“保护—研究—传播”的红色文化传承体系。通过“项目包”式累计投入近亿元推进卢德铭烈士陵园等“升级”建设,将其打造为党员干部群众感悟革命精神的核心阵地;在全县设立21个红色现场教学点,开发本土精品课程20余个,在全县幼儿园、中小学校实施青少年“代代红”工程,培养55名党员教师讲解员及200余名“小小红色讲解员”,每年组织2万余名师生参与“两点一线”红色研学活动,推动革命精神代际传承。同时,组建由党史专家、退役军人、老党员等构成的“红色宣讲团”,以多元主体讲述红色故事,增强历史叙事的感染力与亲和力,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红色宣讲团”成员、退役军人刘小红走进校园为孩子们讲述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的壮烈事迹
从“单一景点”到“多元业态”的创新升级
文化体制改革的落脚点在于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用起来”。该县以“红色+旅游”为突破口,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旅深度融合。一方面,规划“东阳红军交通站→更田红军宿营地→袁水源红色文化园→报恩台→龙上红军学校”等红色初心游精品线路,创作《卢德铭,到!》《回望德铭》等红色文艺精品及《红色土地希望田野》等红色题材农民画作品,通过承办“重走秋收起义路”红色马拉松、组织党日活动及研学旅行,让游客在“行走的课堂”中感悟历史、汲取精神力量。另一方面,以“红色名村”建设为抓手,将红色遗址保护与乡村风貌提升、产业培育结合。如新泉乡杨家湾村依托秋收起义历史,开发瀑布群、红军小道等徒步线路,将17栋土坯房改造为民宿和农家乐;芦溪镇东阳村凭借“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吸引超3万人次参观学习,带动乡村旅游业提质增效。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激活了红色资源的文旅价值,更通过“文化+产业”的链条延伸,为老区经济注入新动能。
红色文艺精品《卢德铭,到!》剧照图
从“传统传播”到“科技赋能”的创新机制
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机制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该县注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科技赋能”的协同模式,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的系统化、专业化、现代化。在机制上,建立动态更新的红色资源数据库,为革命文物的保护、研究与利用提供数据支撑;在科技应用上,探索3D建模、AR/VR技术在秋收起义部队芦溪宿营地旧址、卢德铭烈士纪念馆等红色场馆中的场景化展示,打造线上党建服务平台,让红色文化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云传播”“云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组建“网潮播范团”“百名红色讲师”等红色宣讲团,加强讲解员、党建指导员等专业队伍建设,提升红色文旅服务的专业性与吸引力。同时,结合绿色生态、非遗文化等资源,设计“红色+生态+非遗”综合旅游线路,推动红色文旅产品向多元化、精品化发展,进一步扩大“红色芦溪”的品牌影响力。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城独角缩龙在民俗文化街精彩上演
芦溪县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表明,红色基因传承与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通过机制创新、业态升级与科技赋能,实现历史价值与时代需求的深度契合,探索出一条红色文化传承与文旅产业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
(编辑:李锡念) 来源:芦溪县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