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 | 让科技成果转化驶入“快车道”
10月2日
《萍乡日报》刊发专栏文章
“非凡“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
《让科技成果转化驶入“快车道”》
在位于长沙湘江新区的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正围在实验台前,对一组新材料样本进行反复测试;在萍乡,生产线上机器轰鸣,从湘江新区走出的“样品”,成为落地量产的“产品”……从“样品”到“产品”的转变,正是我市近年来通过建设萍乡(长沙)飞地科创中心,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赋能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
“十四五”以来,我市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稳步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主动链接优质科研资源,率先建成全省首个跨省域政府主导型科创飞地平台——萍乡(长沙)飞地科创中心,同步推进湘赣边新材料现代产业研究院、湘赣边食品现代产业研究院建设,与中国水稻研究所达成战略合作并共同成立早稻研究中心,推动本地企业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与项目合作,并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鼓励企业承接先进成果在萍转化应用。
“玻璃纤维用高性能涂层排丝”项目是“飞地研发+本地转化”的典型代表。完成技术攻关与中试验证后,该项目拟签约落地芦溪县,预计年产值超2000万元。“我们依托10个重点科研及产业孵化项目,推动长沙的智力资源与萍乡的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据市飞地科创服务中心主任张蕾介绍,截至目前,该中心累计入驻科技型企业25家,组建高端创新团队24个,攻克“卡脖子”技术3项,研发进口替代产品6项,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促成15家企业与高校开展技术转移合作28项。
2024年7月,我市与南昌大学、萍乡学院共建的湘赣边食品现代产业研究院举办揭牌暨签约仪式,秉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原则,共同开展食品科学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今年3月,我市与中南大学共建的湘赣边新材料现代产业研究院正式揭牌,采用“一院两地多所N基地”模式,整合研发与产业资源,聚焦新材料、新能源、循环经济等领域……
研发在长沙,转化在萍乡,已成为我市不少科技项目的标准路径;“飞地模式”作为我市深化区域协同创新、破解本地创新资源不足的积极探索,已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式。据统计,湘赣边新材料现代产业研究院整合企业研发基地62个,推动24个产学研合作项目落地;引进博士、副教授级科研骨干10余人,促成废旧电池回收、高可靠性瓷绝缘子用标准化原料制备技术2个“揭榜挂帅”项目实施,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超1200万元。
为保障“飞地模式”顺畅运行,市科技局协同多部门强化政策供给与服务支撑,“科技副总”、人才公寓等政策,有效实现了高层次人才“双城联动”;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中心积极搭建全链条服务体系,成为项目落地的重要“助推器”。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9.87亿元,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显著提升。
复合新材料吸附剂熟化与工程化项目通过产学研合作转化模式,成功解决介孔材料加工成型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完成传统成型技术的迭代升级;高精度矿用智能凿岩装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究实现智能三臂凿岩台车远程遥控作业,推动地下工程装备智能化发展……从“长沙研发”到“萍乡制造”,在如今的昭萍大地,一条跨越行政边界的创新链正加速形成。
站在新起点,我市将加快构建“研发—中试—产业化”全链条创新体系,进一步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畅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通道,为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标杆城市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编辑:李锡念)
来源:萍乡市新闻传媒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