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闲置资产”到“活力引擎” 东桥镇巧绣乡村共富新图景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东桥镇“共富工坊”崭新的厂房上,勤劳的工人们便会早早的陆续来到车间,开始一天的工作。这片占地约20亩的核心区,如今已成为东桥镇探索共同富裕路径的生动实践场。
曾经,这里面临着乡村发展的共性难题:一方面,本地传统加工企业有升级扩张的迫切需求,却受限于场地、安全等因素;另一方面,农村闲置资产沉睡,剩余劳动力渴望在家门口找到稳定的工作。如何破解难题,东桥镇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探索出一条“联村共富”的发展新路。
“以前在老校舍里生产,心里总是不踏实。”站在即将投入使用的新厂房前,锋宏包装厂负责人邓先生感慨万千。他的企业是较早回乡发展的代表,但旧厂房存在的消防隐患、空间局限问题一度让他非常困扰。“是镇党委政府主动找上门,不仅帮我们排查安全隐患,量身定制整改方案,更让我们看到了入驻‘共富工坊’标准化厂房的希望。这里设施完善,管理规范,我们企业终于可以安心谋发展了!”邓丰的眉头舒展开来,对未来充满期待。
企业的安心,源于东桥镇党委政府的精准施策与强力扶持。东桥镇充分发挥“主心骨”作用,打破行政村界限,牵头整合东桥、五峰、中院等6个村,组建了萍乡市东桥镇产村融合发展公司,并建立书记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党建引领、镇级统筹、村村携手”的联动格局,分散在各村的资金、土地、闲置房产等资源被有效整合起来。各村以土地、房产和资金入股,东桥镇则整合各类项目资金、衔接资金和社会资金,统一运营管理,实现了“成本共担、利益共享”。
“过去各村单打独斗,力量分散。现在抱团发展,握指成拳,资源盘活了,发展的底气也更足了。”一位参与项目的村干部这样评价。这种“跨村联建”模式,将组织优势切实转化为了发展动能,为“共富工坊”一期新建近2500平方米厂房、二期改造老厂区等计划提供了坚实保障。项目全面投入运行后,预计每年可为村级集体经济带来超过60万元的增收。
政府的引导不仅体现在“筑巢引凤”上,更体现在“送岗到户”的民生关怀中。东桥镇创新推行“中心工厂+卫星车间”模式,以共富工坊为核心,将企业的部分生产环节下沉到各村,利用改造升级后的闲置校舍、厂房打造“卫星车间”,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杨源村的一个“卫星车间”里,工人吴女士正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以前在广东打工,虽然收入还行,但照顾不到家里老人和孩子,心里总是牵挂。现在好了,走几步路就能到车间上班,活儿不累,时间也灵活,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块,还能照顾家庭,我很知足!”吴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的故事,是“共富工坊”惠及民生的一个缩影。据统计,该模式预计将创造超过200个就业岗位,直接带动周边300多人增收。
从为企业解忧的安全账,到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经济账,再到温暖千家万户的民生账,东桥镇“共富工坊”的每一笔账,都算到了群众和企业的心坎上。暮色降临,共富工坊的灯光渐次亮起,与散落在各村卫星车间的灯火交相辉映,照亮了东桥镇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前行之路。这里正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书写着党建引领下,强村与富民共赢、企业与群众共享的崭新篇章。
(编辑:李锡念)
来源:东桥镇 刘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