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

“四个100”文化导师之乡村手账•麻山采风丨土特产变“网红货” 这个村的直播故事 藏着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发布时间:2025-10-14 点击数:5519
0

当镜头对准货架上的青瓷碗,主播拿起器物的手稳而有力,“您看这线条多利落,摆进厨房是实用器,放在博古架是小景致——咱善洲村的手工瓷,每一件都带着山里的匠心!”

9月的麻山镇善洲村,直播间里的声浪裹着烟火气,直播间外的打包车间里,村民们正低头将瓷器、农产品仔细裹进泡沫膜,纸箱上的快递单越贴越密。这样热闹的场景,放在几年前,村里没人敢想;而如今,它成了善洲村乡村振兴的“日常画面”。

图片

从“不会播”到“卖断货” 村播让土特产走出大山

 “最开始连镜头都不敢看,说三句话能卡壳两次。”回忆起村播起步时的窘迫,连山村党支部书记何福笑着“揭短”。彼时,村里虽有生态农产品、手工瓷器这些“好宝贝”,却困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难题里——东西好,但没人知道,更没人买。

 转机,始于一次“敢闯敢试”的尝试。为了打破农产品滞销的僵局,村两委决定 “触网” 做直播,但难题接踵而至:没人懂设备调试,没人会话术技巧,甚至有村民觉得 “对着镜头卖东西不像正经事”。

 “不能打退堂鼓!”何福带着村干部先当“学生”,专门跑到隔壁横岗村,向经验丰富的文书记请教——从怎么筛选“有故事的好产品”,到如何用方言和观众拉近距离,再到怎么把善洲村的生态故事融进带货里,一点点学、一点点练。

 慢慢地,直播间变了样:主播从“紧张卡壳”变成“侃侃而谈”,产品从“单一农产品”扩展到“手工瓷+生态米+山货礼盒”,观众从“零星几个”涨到“在线千人”。曾经堆在仓库里的青瓷盘,成了直播间里“上架就被抢”的网红款;村民自家种的生态米,通过快递发往全国十几个省份。

 “现在每月能卖好几万块,最忙的时候,打包都要加班到晚上八点!”打包车间里,村民李姐一边贴快递单一边说,脸上的笑容藏不住——在家门口干活,既能照顾老人孩子,每月还能多挣两千多,这份“稳稳的幸福”,是直播带货给的。

图片

政府搭台 文化赋能 让村播走得稳 走得远

 善洲村的直播能“火起来”,离不开村里的努力,更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搭台引路”。

 为了让基层文化建设真正赋能乡村发展,区委宣传部始终践行江西省“四个 100”文化导师活动“文化下沉赋能基层、专业引领培育人才”的精神。这次组织全区骨干通讯员走进善洲村、横岗村开展专题采风,正是为了挖掘基层“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让善洲村的直播模式能被更多村庄借鉴。

 “我们不仅要帮村里把直播间建起来,更要帮他们把‘品牌’树起来。” 参与采风的省级文化导师李薇说。在政府部门的牵线下,文化导师团队多次走进善洲村:帮主播培训沟通技巧,教村干部做品牌包装,甚至结合善洲村的生态资源,设计出“瓷韵善洲”“山里好物”等特色IP——让村播不止是“卖货”,更能讲好村庄故事,传递乡村文化。

 如今的善洲村,直播间成了“乡村振兴小课堂”,培训教室时常坐满想学直播的村民;农产品展示区里,每款产品都贴着“产地故事卡”,消费者买的是“土货”,更是对善洲村生态与匠心的认可。政府的“精准赋能”,让善洲村的直播从“一时热闹”变成了“长久生意”。

图片


不止增收 直播点亮乡村的“新希望”

有人说,善洲村的直播,最大的功劳是“让村民多挣了钱”。但在何福看来,直播带来的远不止于此。“以前村里的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有几个回来做直播、管运营了。” 何福说,年轻人带回了新想法,村里的直播从“手机对着货架”升级成“镜头跟着农活走”——春天拍采茶,夏天拍摘桃,秋天拍收米,让消费者看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信任度更高了。

 更重要的是,直播让村民们的“底气”更足了。曾经觉得“山里东西不值钱” 的村民,如今会主动把自家种的南瓜、腌的腊肉送到直播间,骄傲地说“这是咱善洲村的好东西”;曾经不爱说话的老人,看到直播间里有人夸村里的瓷器,会笑着给主播递上一杯水。直播间里的一声声“下单”,不仅是销售额的增长,更是乡村自信的回归——原来,大山里的村庄,也能靠自己的双手,把日子过成“爆款”;原来,传统的乡村,也能在新时代的浪潮里,焕发新的生机。

 如今再走进善洲村,听到的不只是直播间里的叫卖声,还有村民们聊天时的笑声,孩子们放学路过直播间时好奇的张望声。这里的直播故事还在继续,而它背后藏着的乡村振兴密码——政府引领、文化赋能、村民参与,早已成为照亮更多乡村的“金钥匙”。或许,未来会有更多“善洲村”站在镜头前,把家乡的好山好水、好品好物,变成走向全国的“网红货”,把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一点点变成现实。


记者手记


走进善洲村的那天,最触动我的不是直播间里此起彼伏的下单提示音,而是打包车间里村民李姐贴快递单时的神情——指尖划过印着“善洲村手工瓷”的纸箱,眼里满是藏不住的笑意。她随口提起:“以前守着几亩地,一年到头攒不下几个钱,现在在家门口打包,每月能给娃攒下学费,心里踏实。”这份踏实,是善洲村直播带货最动人的注脚。从村支书何福说起“最初连镜头都不敢看”的窘迫,到如今能熟练讲出每件瓷器背后的故事;从村民们最初对 “直播卖货”的疑虑,到主动把自家山货送到直播间——小小的直播间,不仅让青瓷碗、生态米成了“网红货”,更让村民们找回了对家乡物产的自信。

更让人欣慰的是,善洲村的蜕变并非偶然。区委宣传部牵线文化导师、组织采风交流,为村庄搭建学习平台;村两委主动“取经”、带动村民参与,形成了“政府搭台、村民唱戏” 的良性循环。这让我明白,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单点的“爆款”奇迹,而是政策引导、文化赋能与村民实干共同织就的图景。离开时,夕阳洒在善洲村的直播间外,几位年轻人正围着设备讨论新的直播脚本。那一刻突然觉得,这些忙碌的身影,正是乡村最鲜活的脉搏,而直播间里的每一次讲解、每一笔订单,都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编辑:李锡念)

来源:白竺乡 通讯员 胡凌枫


在线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会员
    在线评论用户手册,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评论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

查看评论
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