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动态>“急慢融合”的湘东实践:如何让县域医共体真正“共”起来?

“急慢融合”的湘东实践:如何让县域医共体真正“共”起来?

发布时间:2025-09-20 点击数:15594
0

     从“治病”到“防病”,从“急救”到“慢管”,湘东区正通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让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让居民健康获得感提上来。9月18日,江西省深化医改系列新闻发布会聚焦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湘东区作为代表,分享了在落实国家《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和创新“急慢融合”机制方面的先行经验和扎实成效。

图片

     强基工程落地:资源下沉,服务提档。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持续推出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基层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湘东区围绕“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目标,从服务能力、资源共享和人才培育三方面同步发力。 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区人民医院分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获评市级重点建设学科,心衰中心通过国家级认证,累计引进临床新技术30余项。区中医院分院投资160万元建成治未病科,设立岐黄学者工作室和博士后创新基地,已为超3000人次提供中医特色服务。区妇幼保健院分院投入120万元整合妇儿资源,通过“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双认证,并创新建设60托位托育中心,推出“医育融合”服务。资源共享体系高效协同。打造医学影像、检验、消毒供应、病理和心电诊断五大区域共享平台,实现检查结果跨机构互认。投资900余万元搭建覆盖区、乡、村三级的远程服务网络,建成“心电一张网”,已完成远程心电诊断46430份,精准识别203例心梗预警病例。以区总医院中心药房为核心,将基层药物品规从700余种提升至1100余种,区乡基本药物匹配度超95%,并创新设立药品预警模型和处方预审机制。科研与人才双向赋能。湘东区成功入选江西省重大科技研发专项——“江西共病队列” 赣西片区唯一基层监测点,推动医疗服务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制定专项人才政策,每年投入200万元用于高层次人才津贴。自人事制度改革以来,共引进学科带头人10名、本科以上毕业生35名,32人晋升高级职称。

图片

     急慢融合:破解基层医疗痛点。针对基层“慢病管理散、急症救治慢”的难题,湘东区创新构建“急慢融合”机制,通过网格化管理、急救提速和多维协同,实现健康服务全周期覆盖。构建“区-乡镇-村-网格-居民”五级网格体系,将834个基层网格变为慢病服务“前沿哨点”,264名专职网格员承担健康巡访等职责。为网格员配备600台蓝牙血压计、血糖仪,居民数据实时上传至区慢病管理平台,异常时立即启动四级联动响应机制。目前,全区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人数从2023年的1.1万人增至2024年的3.1万人,慢病急性发作送医事件显著下降。打造“15分钟急救响应圈”:区级建成胸痛中心、卒中中心;乡镇卫生院配置专业急救设备与“心梗一包药”;村级建成30个“胸痛救治点”,通过区域“心电一张网”模式,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精准救治”无缝衔接。2025年,全区急性心梗患者救治时间较改革前缩短40%,脑卒中患者溶栓时间同比缩短67分钟。整合公卫、医院、体检系统数据,归集超4万条居民健康信息,动态更新电子健康档案,为健康干预提供支撑。

图片

     通过“慢病网格监测+急救网络响应”联动,提前干预慢病风险,降低急性发作概率和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健康管理新格局,让健康服务渗透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下一步,湘东区将持续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不断优化服务体系、完善资源共享机制、强化人才队伍,推动区域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健康湘东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编辑:李锡念)

来源:区卫健委、刘水明


在线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会员
    在线评论用户手册,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评论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

查看评论
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