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东区排上镇:与新秋来一场邂逅
清风辞夏去,新凉迎秋来。地处湘赣交界处素有“杂交水稻制种之乡”的湘东区排上镇,此时正是“新秋垄香禾半熟”的时候。那一幅如诗如画的田园景致,宛如大自然精心绘制的绝美画卷,徐徐铺展在天地之间。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轻柔地洒在排上镇的大地上,整个镇子便从沉睡中缓缓苏醒。薄雾如轻纱般缭绕在田间地头,给那半熟的禾苗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走在田埂上,脚下的泥土散发着温润的气息,混合着禾苗清新的香气,直沁心脾。露珠在禾叶上滚动,宛如晶莹剔透的珍珠,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五彩的光芒。偶尔有几只早起的鸟儿从田间飞过,欢快的鸟鸣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为这宁静的乡村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
放眼望去,那一片片整齐的稻田犹如绿色的海洋,微风拂过,稻浪轻轻翻滚,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是大地在轻声诉说着丰收的故事。半熟的禾苗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一种介于翠绿与金黄之间的色泽,那是生命从青涩走向成熟的过渡,是大自然神奇的调色板绘就的独特风景。禾穗已经开始饱满起来,沉甸甸地垂在枝头,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它们成长的喜悦。
近年来,排上镇以科技为犁,以合作为壤,将传统稻田打造成高产高效的“黄金田”,不仅鼓了村民的钱袋子,更照亮了科技兴农、产业富村的康庄大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动能。排上镇制种能人、中国农学会科技志愿服务总队萍乡市北兴众创科普兴农分队队长戴中华介绍,机械化育秧为稻田带来了质的飞跃。曾经,育秧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作,农民们需弯腰弓背,在田间地头挥洒无数汗水。而如今,机械化育秧设备的引入,大大提高了育秧的效率和质量。整齐排列的秧苗在机器的精准操作下茁壮成长,为后续的高产打下了坚实基础。科技的融入,让传统农业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困境,变得更加稳定和高效,还能促进村民持续增收。
秋实禾茂,瓜果飘香。带着阳光味道的果香,悠悠地飘散在乡村的田野。横塘村的西瓜翠绿光亮、纹路清晰,一刀下去,满眼的红瓤瓜肉,令人垂涎欲滴。在仙居山庄葡萄种植大棚内,紫宝石般的果实瞬间跃入眼帘,在阳光照射下晶莹剔透,折射出诱人的光泽。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果园中,成熟的黄桃挂满枝头,金黄诱人。工人们穿梭在果树间,熟练地采摘、搬运,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更是让排上镇熠熠生辉。刘型故居宛如一座历史的丰碑,静静伫立在小镇一隅,无声地讲述着过往的故事。这座以刘型同志生平业绩为主题的红廉文化党性教育基地,设有一馆(刘型生平业绩陈列馆)、一场(刘型廉政文化广场)、一亭(莲心亭)、一池(莲花池)和一墙(刘型勤廉故事墙)。故居内展示着刘型同志的生平事迹、生前用过的生活用品以及他亲笔书写的信件等。置身于此,人们仿若穿越时空,能与先辈们进行心灵交流,深切感受他们坚定的信仰和廉洁奉献精神。
历经岁月洗礼的摩崖石刻,是排上镇红色文化的重要象征。这片丹霞地貌景观本身就展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红色岩石经岁月雕琢,呈现出独特的纹理与形态。“抗战到底”四个字阴刻其上。这四个字通体全长约6.3米,高约1.4米,颇显雄浑磅礴之势。
当站在石刻前,思绪回溯到1939年,爱国志士们满怀热血与对祖国的无限忠诚,手持工具,在坚硬的岩石上一笔一划地刻下这四个大字。每一刀、每一划都饱含着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对胜利的期盼。这四个大字,是他们向侵略者发出的宣战书,是激励同胞的号角,也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红色教育基地的存在,使排上镇不再仅仅是风景秀美的小镇,更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精神家园。
赏新秋美景
品瓜果之香
仰先烈精神
到排上镇来邂逅一场新秋之韵吧!
(编辑:李锡念)
供稿:排上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