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栗县:幸福院里笑声甜
在上栗县杨岐乡关上村,一座由闲置校舍改造的“一老一小”幸福院成了村里暑期最热闹的地方。每天下午,活动室里便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有的埋头制作手工,有的挥毫练习书法,还有的围在“童伴妈妈”身边听故事。这座幸福院不仅是村里留守儿童的“第二课堂”,更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缩影。
关上村共有2760余人,其中留守儿童389名,“老龄化”与“留守化”问题交织。2024年,村党支部瞄准群众需求,将撤并小学的教学楼改造成多功能幸福院。“当时村里开会,党员们一致认为,必须解决孩子放学后‘散养’、老人孤独无依的问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应学华回忆道。
短短三个月,阅览室、书画室、儿童娱乐区等设施一应俱全,如今日均接待超200人次,80%以上的留守群体享受助餐服务。
在这里,一些变化正悄然发生,曾因父母外出务工而性格内向的语柔小朋友,如今一有时间便直奔幸福院。“童伴妈妈教我书法,还带我去博物馆。”她展示着手中的书法作品,笑容腼腆却自信。像她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从沉迷于电视、手机的孩子变成了手工小达人,从不敢开口到主动帮助他人。这些转变离不开一支特殊的队伍:由退休教师、干部自发组成的“童伴妈妈”志愿者。
“孩子们缺的不是物质,而是陪伴。”志愿者柳洁轻轻整理着孩子们的手工作品。她和同伴们不仅辅导课业、教授才艺,更关注心理疏导。幸福院二楼的心愿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朴素愿望:“想学种菜”“希望有一个健身的场所”……这些心愿被村党支部列入“民生清单”,正尽一切力量逐步落实。
寒暑假期间,返乡大学生也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开设公益课堂。节假日里,“童伴妈妈”们还组织孩子们参观当地的科技馆、开展户外拓展活动等。一次博物馆之行让柳洁印象深刻:“孩子们看着文物及模型问个不停,眼里闪着光。”这种“润物细无声”的陪伴,正弥补着亲情的缺位。留守儿童晨晞说:“这里像家一样,童伴妈妈会夸我做的黏土小熊好看。”
幸福院的温暖不止于此。老人们聚在棋牌室对弈,在书法室练笔,孩子们在户外球场奔跑,代际隔阂被温馨互动消融。村民纷纷感慨:“以前担心孙子沉迷手机,现在他回家都念叨‘童伴妈妈’教的新儿歌。”
关上村的故事是乡村振兴的温暖注脚。村党支部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发动党员群众,将“一老一小”的“关键小事”办成“民生大事”。正如留守儿童语柔的心愿:“我以后长大了,也想成为‘童伴妈妈’,把爱传下去。”这间小小的幸福院,托起了留守群体的希望,也诠释了基层治理的核心——以心暖心,方能枝叶关情。
(编辑:李锡念)
来源:上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