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从“弯脊之痛”到科学防控
近期
我国南方个别城市发生
基孔肯雅热输入疫情并引发本地传播。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被蚊子叮咬会感染基孔肯雅热?
人感染后有什么症状?
应该如何防范?
我们邀请到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刘旭主任医师
结合当前国内疫情趋势和防控要点,
为大家厘清疑惑,传递科学防护知识。
认识“弯脊之痛”:
疾病本质:病毒如何攻击人体?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名字源于非洲坦桑尼亚土著语(意为“弯脊之痛”),形象描绘了患者因关节剧痛被迫佝偻的姿态。这种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伊蚊(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的病毒。
图源:云南疾控
● 传播途径:蚊子是“罪魁祸首”
主要媒介:埃及伊蚊(广东、云南、海南分布)和白纹伊蚊(全国广泛分布),俗称“花斑蚊”
传播模式:感染者—>带毒伊蚊—>健康人
●关键事实:病毒通过蚊叮咬传播,不通过空气、接触或飞沫人传人。感染者发病后第1周血液含病毒量最高,叮咬传播风险最大。
● 典型症状:“三重攻击”与慢性后遗症
急性期(1-2周):
突发高烧(39℃以上),伴寒战、头痛、恶心。
剧烈关节痛:以手腕、脚踝等小关节为主,腕部受压时疼痛加剧(典型特征)。
皮疹:半数患者躯干、四肢出现红色斑丘疹,可伴瘙痒。
慢性期:
30%-40%患者关节痛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重症高风险人群:新生儿、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
症状 |
基孔肯雅热 |
登革热 |
关节痛 |
小关节剧痛,长期后遗症 |
全身肌肉/骨关节痛 |
皮疹 |
充血性斑丘疹 |
可呈出血疹、瘀斑 |
传播速度 |
更快(2-3倍) |
较慢 |
科学防控:
切断传播链是关键
个人防护:防蚊叮咬是核心1. 物理防护:
● 安装纱窗、使用蚊帐
● 穿浅色长袖衣裤(尤其日出后2小时、日落前2小时蚊虫高峰)。
2. 化学防护:
● 防衣着暴露,少去野外,保持清洁卫生● 皮肤暴露处涂抹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的驱蚊剂。
1. “翻盆倒罐”行动:
● 清除积水积垢:清理家中闲置容器(花盆托盘、桶、废旧轮胎)积水,每3-5天彻底换水。
● 水培植物每周换水并冲洗根部。
2. 社区协作:
● 高危地带警戒:草丛、水边、树荫都是蚊子的“埋伏圈”。
● 公园、工地、农贸市场等公共区域需定期清理卫生死角,填埋树洞竹筒。
● 旅行期间:前往东南亚、南美等流行区前查询疫情,备驱蚊用品;归国后2周内监测发热、关节痛症状。
● 已感染者:发病5天内严格防蚊隔离,避免病毒二次传播。
1. 就诊与诊断:
● 提示信号:突发高烧+关节痛+流行区旅居史/蚊虫叮咬史。
● 确诊方法:血液核酸检测(急性期)或抗体检测(恢复期)。
2. 支持性治疗为主:
● 对症处理:卧床休息,补液防脱水;退热镇痛首选对乙酰氨基酚。
● 禁用药物:避免阿司匹林、布洛芬(增加登革热出血风险,加重关节损伤)。
● 慢性疼痛管理:康复科介入理疗,避免关节畸形。
特别提醒:
无需恐慌,但需警惕
● 基孔肯雅热虽无特效药和疫苗,但可防可控。
● 防控核心在于“三位一体”:清积水(断繁殖源) → 灭蚊虫(杀传播者) → 防叮咬(护易感者);
● 特别提醒:若您身处南方蚊媒活跃区,或近期有流行区旅居史,出现发热伴关节痛请立即就医并告知暴露史。
基孔肯雅热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国内也没有针对性疫苗,临床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但防蚊叮咬是关键中的关键
科学防控,人人参与,我们完全有能力遏制疫情扩散!
(编辑:李锡念)
来源:萍乡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