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建军节 致敬每一位“退伍不褪色”的TA
脱下的是军装
褪不去的是忠诚
告别的是军营
放不下的是担当
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曾将青春献给国防
如今虽已退役
却在各自的“新战场”上
以不同方式
诠释着“人民子弟兵”的初心
建军98周年之际
让我们走近平凡而闪耀的TA们
感受那份永不磨灭的军人本色!
他们,三代热血传承
用“生命勋章”温暖人间
在安源区,有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军人世家”,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奉献终生”。
出生于1932年的罗树辉,是一位曾浴血抗美援朝战场的老兵。他带回“和平万岁”纪念章,却深藏功名,在铁路岗位上默默奉献一生。
志愿军老兵 罗树辉
罗树辉的次子罗华萍,是空军退役军人。2018年病重时,他毅然决定捐献自己的眼角膜和遗体,为他人带去光明与希望。
罗树辉的四子罗伟勋,一位曾在南海舰队服役的海军老兵,今年4月因重病离世。家人遵从他的遗愿,捐出了他的一肝两肾及遗体。

罗树辉
罗伟勋
两次捐献,一场跨越生死的“生命接力”,这充满大爱与奉献的抉择背后,是一个家族流淌在血脉里的信念。罗伟勋之子罗聪,也是一名退役军人,曾在西藏军区服役。对于父辈的大爱之举,他深表理解和认同:“虽然不同年代军人的口号不同,但不变的是一份家国情怀,一份热忱奉献的赤子之心!”
他,放下钢枪拿起相机
“为人民服务终身”
在湘东区的街巷与乡野间,83岁的陈德钧背着相机步履不停。这位曾扛枪卫国的军人,1965年在厦门执行任务时身负重伤,被评定为国家二等乙级伤残军人。医生曾断言他需终身依靠拐杖,他却以三年苦练重新站立,转业后在萍钢中学执教,将部队的坚韧注入教育。
1996年退休后,陈德钧在4平方米的阳台挂起“为民服务店铺”招牌,免费为居民修鞋、磨刀、理发,一干数十年,累计服务数千人。2001年,他“从零开始”学习摄影,不仅用镜头记录湘东区的发展和变迁,保存下大量珍贵图片资料,还免费为百岁老人、退伍军人及附近居民等拍照留念。20多年来,他免费为周边群众拍摄照片约10万张。
2021年当选“中国好人”的陈德钧,家中满墙照片如岁月勋章。“共产党员就是要奋斗终身,要为人民服务终身”的誓言,与“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一同闪光。
他,踏响铿锵正步
为青春点燃理想之光
崔心皓的军旅生涯,踏着共和国最庄严的足音——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的一员,他曾昂首走过长安街,接受建国60周年国庆大阅兵的检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他曾守护戈壁滩,保障神舟七号飞船直刺苍穹。
2012年退役后,他成为青少年心中的“播火者”。作为萍乡、宜春两地20余所公办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他是孩子们最熟悉的“升旗人”。近百场升旗仪式,他用“毫米级”的严谨告诉学生:“国旗尊严高于一切!”
在爱国主义宣讲课堂上,崔心皓从不照本宣科。为小学生讲长征,他化身“故事大王”,让小红军的草鞋穿越时空;为中学生析时局,他播放神舟七号发射的轰鸣,用现代实战案例警示“强军有我”。有人问崔心皓:“退伍十几年,还这么拼,图什么?”他指指胸前党徽,目光灼灼:“当年在长安街踢正步,我看见亿万双期待的眼睛。今天,我要让孩子的眼里,燃起同样的光。”
她,以声为桥
让英烈精神直抵人心
在芦溪县的苍松翠柏间,卢德铭烈士陵园静卧山麓。这里,一位退役女兵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让秋收起义总指挥的壮烈史诗穿透岁月、直抵人心。她叫刘小红,曾是北京军区某部通信兵,也是解放军艺术学院的文艺骨干。2016年,她婉拒大城市邀约,毅然回到家乡,成为了卢德铭烈士陵园的一名专职讲解员。
面对陵园3500平方米的展陈,她俯身钻进史料瀚海,将秋收起义的烽烟、三湾改编的星火、文家市转战的艰险,凝练成直击灵魂的解说词。为了让卢德铭烈士的英雄事迹更加深入人心,她将自身深厚的军旅情感融入讲解。参观者专注聆听的神情、被烈士精神感动的湿润眼眶,都使她更笃定:“守护英魂,就是守护民族的根脉!”
寒来暑往,刘小红累计接待参观团体500余场,服务观众近5万人次。在她看来,守卫国土,是军人天职;守护英魂,是赤子初心。近十年间,刘小红用自己的坚守架起一座桥——一头连着烽火连天的过往,一头通向薪火相传的未来。
“军人的价值在哪里,
无怨无悔做奉献!”
一日入伍
军魂入骨
值此建军98周年之际
让我们向每一位
“退伍不褪色”的TA致敬
(编辑:李锡念)
来源:萍乡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