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动态>上栗杨岐之高在于境界

上栗杨岐之高在于境界

发布时间:2025-07-26 点击数:9761
0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上栗在发展。为更好唱响上栗声音、讲好上栗故事,多维度、多领域展示美丽上栗、幸福上栗、奋进上栗,展示上栗的好人好事、好山好水、悠久历史、绵长文化,让大家知道上栗、了解上栗、爱在上栗,“上栗发布”微信公众平台将进一步丰富【花炮故里·栗来很美】栏目内容。诚邀您积极投稿,用您“接地气、带露珠、冒热气”的原创作品,抒发人文情怀、乡思乡愁;描述风土民情、美好愿景;讲述百姓生活、暖心故事;展示美景美食、风采风貌;分享所思所想、所愿所盼。让你我的家乡更加鲜活动人,让美丽上栗美无止境。

杨岐之高在于境界

张雪

自唐代文豪刘禹锡挥毫写下《袁州萍乡县杨岐山故乘广禅师碑》之后,这座湘赣边界的大山,便超越了地理的形骸,升华为一方精神的净土。

刘禹锡,苏州嘉兴才俊,自幼浸淫儒家经典,兼修诗赋,曾师从名僧皎然、灵澈。21岁进士及第,名动两京。永贞革新风云骤起,他位列“二王八司马”,旋被贬朗州司马。远离庙堂,困顿南荒,亲历文明冲突,饱尝边缘孤寂,正值此际,深谙儒佛之道的甄叔禅师托人送来乘广禅师行状,恳请撰文。

刘禹锡慨然“敬酬斯言”,开篇即如惊雷破空:“天生人而不能使情欲有节,君牧人而不能去威势以理。”此论看似调和儒释,实为对自身遭际的痛彻省思。他描绘乘广禅师“结庐此山、心与境寂”,旬月间便使“善根者知归”“带缚者惭悟”“喑蒙洞开,荒憬潜革”。此般教化之功,不在权势威压,全凭德行感召。笔锋所至,既在追述乘广禅师功业,亦为剖白心迹——当理想幻灭,文字便成了安顿灵魂的方舟。这本质上是以佛教叙事完成的一场深刻的精神救赎。

杨岐山踞守湘赣要冲,乃中原文化南传之桥头。乘广禅师择此弘法,自有沟通南北之深意。文中以“逾岭(五岭)以北,涉湘(湘江)而南”界定其影响范围,借地理空间彰显弘法之广远,亦映射出唐代对南方地域的认知。一句“仰兹高山、知道有所在”,更点化出杨岐山作为区域佛教中心的崇高地位,见证佛教自中心向边缘拓展的历史洪流。而“生非我乐,死非我病”的禅悟,何尝不是对宦海浮沉、贬谪荣辱的无声超脱?

乘广禅师碑立于唐元和二年(807年),刘禹锡撰文并正书,中山刘申锡篆额。碑体采用青遂石与花岗石雕刻,现存通高2.8米,碑文25行共1350字,兼具唐代书法艺术与禅宗历史研究价值。这是一代文豪与一代高僧跨越时空的对话,一个在宦海沉浮中淬炼心志,一个于战火离乱里参透生死。儒与佛,如同发源于杨岐山的渌水与栗水,殊途同归。“天人交胜”的哲思与“超然物外”的禅法,恰似山下孕育的爆竹与烟花,本是同根而生的双生花。刘禹锡以如椽之笔,将杨岐山塑为“禅宗兴盛之地”,既回应了地方佛教社群建构文化身份的热望,更实现了自身作为文化传播者的价值投射——纵处贬途,仍能以文字赋予地域以不朽的精神高度。今日我们所见的碑文,早已超越唐代石刻的范畴,它是杨岐山现存最早的物质性文字遗存,更是这片土地信史记载的源头活水。

此后,刘禹锡撰写的碑文如一颗饱满的种子,在岁月沃土中生根发芽,滋养出杨岐山水间葱郁的精神森林。甄叔禅师圆寂后,有《大唐袁州萍乡杨岐山故甄叔禅师塔铭并序》传世,乃历史上罕见的由僧人书丹记述僧德的艺术珍品,与唐塔、唐寺、唐柏一起,沉淀为这片土地上深沉厚重的文化记忆。经乘广、甄叔两代经营,杨岐山文风渐炽。甄叔过世后70年,杨岐僧众犹能与名动天下的诗僧齐己、萍乡第二位进士唐廪等名士酬唱往还,其文化之盛,为日后杨岐宗的诞生埋下伏笔。

岁月流转至北宋仁宗时,方会禅师执掌法席,开宗立派,杨岐宗横空出世。后世尊其为临济正宗、禅门正脉,于中国佛教史上地位卓然,影响深远。其法脉更远播东瀛,蔚为日本佛教大宗,并在韩国、越南、新加坡及中国台湾地区生根发芽。这场始于朗州陋室的文化远征,恐是当年的大文豪刘禹锡始料未及。

近代著名爱国诗人、学者文廷式亦因“慕名”频游杨岐。这位高中榜眼、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的才俊,于甲午烽烟中力主抗敌,戊戌风云里推动维新,且其著述等身,其后人遵其遗愿,逝后归葬杨岐。挚友沈曾植(时任南昌知县)于墓侧题刻:“青简尚新,宿草将列;鸱鸮东徒,松槚成行。”痛惜其壮志未酬,英年早逝。

在繁华处自律,于落魄中自愈;守孤寂以养志,向黑暗而寻光。杨岐山不仅积淀着“为民请愿、锐意改革”的历史智慧,更熔铸了“反抗压迫、追求新生”的民众伟力。红巾起义、棚民起义、斑竹山起义的烽火在此点燃;被孙中山誉为革命源起的“萍浏醴起义”,爆发于杨岐山麓;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发的第一夜便宿营杨岐;中共萍宜总支于此成立并发动武装起义,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湘赣边界挺进纵队第二大队”,为迎接赣湘解放立下功勋……志士的热血,至今滋养着这片茂林深篁,将无数追寻的灵魂,融入大山亘古的吐纳之中。

真正的崇高,源于灵魂对理想的至死坚守,生于对世间苦难的深切共情。山石会风化,峰峦或倾颓,唯有那超脱形骸的精神境界,如同烟花穿透长空的绝响,化为耀彻寰宇的绚丽与高度。每当追寻者仰望星空,灵魂深处总会为之震颤。

心之所向,境由心生。杨岐山之高,在于境界,而非峰峦。

(编辑:李锡念)

来源:上栗县

在线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会员
    在线评论用户手册,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评论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

查看评论
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