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乡村振兴>湘东区:“苦”尽甘来 且看骆辉的“共富”苦瓜田

湘东区:“苦”尽甘来 且看骆辉的“共富”苦瓜田

发布时间:2025-07-18 点击数:15307
0

炎炎夏日,大地蒸腾。当邻家的鸡鸭都躲进树荫纳凉,在麻山镇江西玖杨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苦瓜基地里,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翡翠丰收正在上演。翠绿饱满的苦瓜如同精心雕琢的玉坠,沉甸甸地压弯了藤蔓。晨风掠过,满架的翡翠轻轻摇曳,仿佛低语着一位城市归乡人用汗水浇灌出的创业回甘

清晨5点,基地已是一片繁忙。工人们目光如炬,手起瓜落,动作娴熟地将符合标准的苦瓜轻放入桶——每一份小心翼翼,都是对创业果实最朴素的珍视。虫咬的、过熟的,统统归田作肥,确保品质!基地负责人骆辉一边指挥装筐,一边强调着近乎严苛的标准。他深知,盛夏是苦瓜的黄金期,也是挑战期:日采两万斤,拼的就是时效!苦瓜过一天就红,身价尽失。我们凌晨开工抢,下午分拣打包,既要抢抓市场的窗口,更要守住品质的生命线 这份对时效和品质的极致追求,源于他骨子里的创业基因。这份差事背后,是骆辉作为创业者的人文温度。他细数着防暑保障: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清凉油、花露水、绿豆汤、凉茶……天气太热,不能让工友冒险。 打工人带头人,他始终记得创业路上的同行者

骆辉的创业历程,是一个充满抉择的故事。出身于国家级农业示范镇排上镇的他,早年随前辈从事水稻制种,掘得第一桶金。眼光敏锐的他随后转战建材行业,一度风生水起。然而,时代浪潮翻涌,建材市场遇冷。当目光从城市的钢筋水泥转向故乡的广袤田野,刻在骨子里的乡土情怀与国家乡村振兴的号角同频共振。乡亲们还在为生计远走他乡,大片土地在沉睡……我富了,得为家乡做点事!一个关乎情怀与责任的创业抉择,在他心中清晰起来:回归土地,二次创业

创业,始于对痛点的洞察与破局的勇气。 返乡后,骆辉看到的是:青壮年流失、土地撂荒、产业空心。他决定重拾老本行,但目标更宏大——让沉睡的土地苏醒,让离乡的人看到希望。 在麻山镇党委、政府和多个村委的鼎力支持下,他成功流转水田和撂荒地2400余亩,以土地为纸,以汗水为墨,开始书写他的田园创业计划书

骆辉的创业版图并非简单复刻:1200余亩土地精耕水稻(早稻、中稻、制种稻)与油菜轮作;300亩苦瓜、300亩辣椒、600亩油茶,构建起一个多业态、抗风险、高效能的现代农业拼图。 年产值750万元的数据背后,是他精打细算的创业智慧。他掰着指头算账:“早稻+晚稻”亩产效益vs“中稻+制种稻+油菜效益,细微差异累积成17万余元的差距。这不仅是农作物的产值对比,更是一位农业创业者对土地效益最大化的执着探索。



创业路上,从来不是孤军奋战。骆辉深切感念政府的暖心创投:土地流转政策、农业保险兜底、旱情时的抽水设备支援、农技专家的田间会诊、滞销时的政府搭桥”……特别是当蔬菜滞销,政府牵线搭桥,辣椒、苦瓜直供知名盐果子厂,销路豁然开朗。这份支持,是雪中送炭,更是信心加持!”这让他更加坚定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即使微利甚至保本,也要保障湘东区早稻种植保有量!创业者的价值,不仅在于盈利,更在于担当。

先富带后富,是骆辉创业梦想的生动注脚。他创办蔬菜基地,让像李阿姨这样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56岁的李阿姨是采摘能手,旺季月入可达5000元:没技术、年纪大,要不是骆总这基地,哪敢想这收入?还能照顾家!村民从疑虑到信赖,从租地收钱进园挣钱,这片土地因创业而重焕生机

创业的步履永不停歇。展望未来,骆辉眼中闪烁着科技兴农的光芒:下一步,蔬菜基地计划投建水肥一体化智能系统!用科技为土地赋能,让产量更高、品质更优、乡亲们收入更稳。 这不仅是设备的升级,更是一位现代农业创业者对未来发展模式的战略布局


记者手记

在麻山镇这片热土上,骆辉的创业故事,恰似那藤蔓上沉甸甸的苦瓜——初尝是离乡打拼的辛酸,中味是转型创业的磨砺,回甘则是乡土重振的甜蜜与共富的希望。

从制种到建材,再回归田园,他的每一次转身,都精准踩在时代与乡情的共振点上。2400亩撂荒地的复活,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一位创业者以实干为犁、以情怀为种,在乡村振兴画卷上刻下的浓重一笔。

他记得工人的防暑药,算得清土地的效益账,更扛得起保早稻的社会担当。在政府有为之手与企业奋进之心的紧密握合中,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政策阳光普照,创业汗水浇灌,最终绽放的是村民脸上幸福的笑容。

骆辉的创业历程告诉我们:真正的创业者,是梦想家,更是实干家;是财富的创造者,更是责任的践行者。他们怀揣赤子之心,将个人抱负融入乡土巨变,用智慧和汗水唤醒沉睡的土地,为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铺就坚实基石。这份在苦瓜藤蔓间生长的创业精神,值得深深的敬意。

(编辑:李锡念)

供稿:麻山镇

在线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会员
    在线评论用户手册,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评论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

查看评论
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