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东区:念好“山字经” 写好“林文章”
完成人工造林1.65万亩
退化林修复2.94万亩
封山育林2.85万亩
森林抚育5万亩
森林药材种植1.47万亩
创建省级乡村森林公园11处
省级森林乡村7处
小微湿地试点3处
省级森林康养基地2处
全区森林覆盖率率保持在69.85%
区林业局获评全国绿化先进集体
全省林草湿调查监测工作先进集体
林长制巡护信息系统
获评全省数字乡村优秀创新案例……
这份湘东林业“十四五”以来的亮眼成绩单
正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在美丽湘东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
湘东区以林长制为抓手
力促林长治
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林长推动 制度先行
护林员巡山
联合执法开展全区野生动物保护检查
紧盯林业资源保护发展的责任主体,全面落实林长制组织体系建设。调整区级林长设置,改变每位区级林长只挂点一个乡镇的做法,林长组织高能、高效。全面推动各级林长履职尽责,区级总林长及时召开总林长会议,适时签发总林长令,签批督办函,确保重要工作得到根本落实;区级林长积极履职,全面掌握责任区域问题清单,主动开展巡林调研,协调解决林业资源保护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
强化建章立制,先后出台了《湘东区林长制考核办法》《湘东区林长制护林员管理办法》《湘东区林长制责任追究办法》《湘东区林长制监管员管理办法》等工作制度性文件,“林长+检察长+警长”机制促进行刑有效衔接,联合执法协同处置机制活力增强;量化考核奖惩,加强预算支出管理,森林资源网格全覆盖,138个网格配备138名护林员和138台巡护终端,以“一长两员”为主体,加强监管员和护林员技能培训,科学设置必巡线路,护林员安全巡护101.5万公里,巡护达标率和事件处理率稳定在90%以上。
增绿活绿 产业发展
举办森林旅游节
赣湘两省开展边界友谊林植树活动
乡村振兴产业融合示范园脐橙种植基地
紧盯稳固绿色生态底色,推动林业产业多元发展。“四轮”驱动全域增绿,以社会造林、义务植树、“四旁”植树、矿山植被复绿“四轮”驱动,推动造林绿化全面开展;以废弃矿山为主战场,着力推进废弃矿区植被恢复,下埠胡家村、虎山村矿区治理1060亩已经郁闭成林,水土保持功能得到恢复,此成功经验,吸引到江西卫视、中国绿色时报等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赣湘两省开展边界友谊林、边界防火线建设,共建共享边界生态。高标准推进油茶产业发展,全区现有3000亩以上规模油茶企业3家,100亩以上大户20家。投资1.08亿元建立以脐橙、油茶经营为主的湘东区乡村振兴产业融合示范园,促进“油茶+文旅+研学”发展。推动林下经济发展,鼓励发展四叶参林下种植、竹笋加工、林下蜜蜂养殖等业态,丰富绿色生态食品供给,提升产品附加值,林下“生金”,扬优成势,五峰林场职工养蜂年收入达5万余元。
加快推动森林旅游发展,以碧湖潭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鼓励以市场化手段盘活资源,升级打造白竺青草湖、大丰桐花谷、四八门红杜鹃、黄忠寨金缕梅、边山翡翠谷、江山黄金谷等景点和10条森林徒步旅游精品线路;以“一河两岸”为主线,着力推进乡村森林公园、森林乡村创建,2020-2022年先后完成和平、江口、麻山、新塘乡村森林公园建设,“一河两岸”生态长廊风景优美,激发全域旅游新活力。连续两年成功举办森林旅游节湘东分会场系列活动,活动在央广总台、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平台报道,线上线下取得较大反响。
爱绿护绿 长效治理
赣湘边区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
聚力“数字林业”为生态建设保驾护航
珍稀野生动物又回到湘东的密林中生活
紧盯林业资源保护发展的难点和堵点,全面开展涉林问题督查督办。针对资源保护发展存量问题“清零行动”、森林资源变动图斑和问题图斑数量“减压行动”、森林火灾和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攻坚行动”以及森林质量和效益“提升行动”,抓实问题整改销号。强化部门沟通和协作,公安机关强化野生动物违法案件查处,检察机关强化监督古树名木保护,赣湘边区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确保自然保护地、湿地、公益林等重要资源不受侵犯,生物多样性系统不受破坏。
持续完善平台建设,增强林业数字治理能力,森林资源实行“一张图”管理,一套数据监测,通过数字赋能、平台赋网,拓展林业生态保护实践路径,构建出森林资源“地空一体化”保护新格局。近年来,湘东生态环境一路向好,2022年国家重点野生植物补充调查中,新发现蛇足石杉、篦子三尖杉、福建观音座莲、金毛狗蕨等多种珍稀植物的分布,游隼、领角鸮、斑头鸺鹠、斑林狸等珍稀野生动物又回到了湘东的密林中生活,城镇乡村时常出现“林中仙子”白鹇的身影,十余个白鹭群栖息在腊市、下埠、老关等地,数量达数千只。
(编辑:李锡念)
供稿:区林业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