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数智赋“能”广寒寨乡的农旅融合“致富经”

【乡村振兴】数智赋“能”广寒寨乡的农旅融合“致富经”

发布时间:2022-07-05 点击数:10541
0

行走在广寒寨乡,
草水河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
房屋错落有致,
村民生活井然有序,
尽显一派恬静的田园风光……



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


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




“作为一家湖南籍企业,落户湘东14年之久,曾经也有很多次机会离开湘东回湖南发展,但湘东的营商环境给足了我们安全感和幸福感。包括我们这个项目的落地,也是在周六早餐会上何超书记的多次鼓励下,让我们下定决心扩大生产。尤其是在赣湘融合的加速推动下,各种优惠政策的支持,让我们觉得在湘东发展很放心也很舒心。”仁江光伏的副总经理丁瑞勇说道。
据悉,仁江科技由广寒寨乡招商引进,落户湘东工业园,是一家专业从事新能源、太阳能、光伏组件等产品的生产制造、技术研发的新能源企业。该项目总投资6.1亿元,分两期建设。目前已经建成了1GW -BIPV双玻光伏组件智能制造生产线。

广寒寨乡依托湘东工业园,积极鼓励和引导仁江科技、车田科技等企业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助推企业由粗放型向智能型转变。同时,以数字经济赋能文旅产业升级,重点集聚“文创+”“智慧+”“旅游+”“生态+”等多种业态,让数字经济为全域旅游注入发展动能。


“智慧农业”


让稻鸭米生产更精准



“无人驾驶智能插秧机省力、省时、节肥、高效,乡亲们两脚不粘泥,站在田埂上操控遥控器就能种地,对于智慧农业带来的便捷,乡亲们都很认可。”三十六湾稻鸭米负责人高小年说道。
智慧农机显身手,水稻插秧更轻松。在广寒寨乡三十六湾稻鸭米今年投用了一批无人驾驶插秧机,大大加快了插秧进度。往年需要插秧20多天,今年十几天就干完了。为了把秧苗养得更壮,乡亲们将插秧推迟到5月下旬,粗壮的秧苗一下田,镜面般的水田上顿时绿意盎然。今年一共种了1000多亩稻鸭米。
“三十六湾稻鸭米,坐落在国家级生态乡广寒寨。森林覆盖率96%,土地肥沃,再加上我们采用稻鸭共生模式,利用鸭子的集群特性,帮助我们除草、除虫、增肥,拒绝化学农药和肥料,从而提高大米的品质!”三十六湾稻鸭米负责人高小年介绍道。
据介绍,一只雏鸭一小时就可以消灭约一公斤的害虫,且鸭子的粪便排泄到稻田里,是天然的有机肥料,它们在水稻间的活动,大幅提高了稻田的“氧分”。稻鸭种植不仅节约成本,还减少化肥的使用量,生态效果显著。


深化农旅融合


壮大村集体经济



“自今年3月12日沃柑基地开园以来,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场面异常火爆。目前的销售量仅实现总销量的1/4,仍有15万-16万斤的存量,年收入有望实现150万元以上,这不仅得益于我们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更是我们贯彻落实乡党委政府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思路的生动结果。”基地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
自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开展以来,广寒寨乡认真贯彻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重点抓好“一村多品”产业发展步伐,围绕“一点,一带,一面”的发展思路,持续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全面振兴,奋力打造党建助力乡村振兴的广寒样板。2022年,广寒寨乡将对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持续发力,奋力实现7个村村级集体经济全部突破20万,其中官陂、官溪2个突破50万,打造党建助乡村振兴的广寒样板。
农特产品日益丰富,乡村旅游方兴未艾。近年来,广寒寨乡注重以农旅融合的方式,大力推进旅游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把农特产品与乡村旅游有效衔接,打造集农耕文化展示、农特产品展销、电商销售平台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不断强化特色产业发展,注重挖掘农产品内涵,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写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编辑:李锡念)

来源:湘东区

在线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会员
    在线评论用户手册,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评论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

查看评论
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