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动态>藏在东桥镇共富工坊里的“家常幸福”:三位女职工的“家门口新生”

藏在东桥镇共富工坊里的“家常幸福”:三位女职工的“家门口新生”

发布时间:2025-10-23 点击数:12514
0

清晨7点40分,东桥镇共富工坊的铁门刚拉开,38岁的贾兰熟练地把小女儿送到百米外的茶红小学,5分钟后准时出现在工位前;45岁的李梅端着食堂的热粥和工友寒暄,48岁的贺员娥摸着新流水线护栏,想起旧厂冒雨骑行的日子,嘴角轻轻上扬。


图片

这是东桥镇共富工坊里普通的一天,也是三位女职工“家门口就业”的真实写照。作为湘赣边交界地带的乡镇,东桥镇吃透“方言相通、风俗相近”的区域特色,把工坊建在村民“5分钟生活圈”里,让曾经跨省奔波、围着灶台转的女性,活出了“顾上家、赚着钱”的新生。


贾兰:家门口,

补上家庭“缺席的陪伴”

图片

38岁的贾兰工位上,总摆着两个粉色发夹——大女儿9岁,小女儿6岁,都是茶红小学的学生,这是孩子上周亲手给她别上的。“以前在东莞电子厂,一年就回一次家,视频时孩子躲在奶奶身后,连‘妈妈’都不敢大声喊。”说起过去,贾兰的手指摩挲着发夹边缘,“那时每天要赶最早的公交去厂区,加班到晚上10点,工资4000多,扣掉房租和路费,寄回家的只剩2500,连孩子想要个新书包都要算日子。”


改变从去年春天开始。东桥镇共富工坊招工,“离家5分钟、月薪3000元、能接孩子放学”的条件,让贾兰当即辞了东莞的工作。如今,她的生活里没有了跨省的奔波,多了陪伴孩子的喜悦。


李梅:三餐有着落,

跨省延续“人间烟火味”

图片

来自湖南攸县的李梅,嫁到东桥镇18年,最懂“跨省生活”的不易。过去每天围着灶台转:清晨给读高中的儿子煮面,中午赶回家热剩饭,晚上还要洗碗收拾,“一天三顿饭像打仗,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如今工坊的“包饭福利”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早餐在食堂吃现熬的热粥,中午有辣椒炒肉、擦菜粉皮等家乡口味的热菜,晚上还能把剩余的红烧肉打包回家,“热一热就是现成的晚饭,省了买菜洗碗的功夫,每月还能省下300元饭钱。”最让她暖心的是食堂师傅也是湖南人,“一闻到锅里的剁辣椒香,就像回到娘家厨房,打工也有了烟火气。”


贺员娥:从旧厂到新厂,

近的不止“五分钟通勤路”

图片

作为在工坊干了三年的“老员工”,贺员娥见证了通勤路的变迁:旧厂房在镇边缘,每天骑电动车要绕两条路,下雨天裤脚全是泥,单程就得20分钟;现在新工坊建在村边,步行8分钟就到,“再也不用怕刮风下雨,冬天骑车也不用裹成粽子。”


工作环境的改善更让她舒心:旧厂房光线昏暗,流水线狭窄,每天下班眼镜片上都是灰尘;新厂房采光充足,工位宽敞,通风系统让车间始终保持清新。“现在干活不用眯着眼,腰也不用一直弯着,效率提高了,心情也跟着好。”作为嫁到湖南醴陵的边山村人,她更喜欢这里的“无边界感”:“东桥和醴陵方言相通,风俗相近,和湖南姐妹聊天就像在自家院子里,不用刻意改口音。”


家门口的“共富”:是通勤5分钟,

也是心里不慌张

图片

采访结束时,夕阳正照在工坊的玻璃窗上,三位女职工收拾好东西,一起往家走——贾兰要去接小女儿,李梅要给儿子打包食堂的红烧肉,贺员娥则想着“回家给丈夫煮碗面条”。她们的脚步不快,聊着白天的工作、孩子的近况,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


在这个“一半东桥人、一半湖南亲”的交界乡镇,共富工坊正用独特的区域融合密码破解民生难题:利用“方言相通、风俗相近”的天然优势,把厂房建在村民步行5-8分钟可达的生活圈内,让跨省打工者结束“候鸟生活”,让家庭主妇走出灶台天地。


共富工坊的建设,不仅是对地理空间的精准布局,更是对群众需求的深度回应。它以“小切口”推动“大民生”,将就业机会送到村民身边,有效解决了留守妇女、跨省通勤人员等群体的就业难题。工坊注重融入地方文化元素,提供符合地域口味的餐饮、营造亲切包容的工作氛围,让员工在获得稳定收入的同时,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这种模式增强了群众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也激活了基层富余劳动力,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数据显示,东桥镇共富工坊目前吸纳周边12个村(含湖南醴陵4个村)的200余名女性就业,人均月收入3200元,实现“照顾家庭-就业增收-社会参与”的三重赋能。正如东桥村驻村干部章正亮所说:“我们算的不仅是经济账,更是民生账——当通勤时间缩短到5分钟,当工作环境充满家乡味,当家庭与事业找到平衡点,这样的‘家常幸福’,就是共富路上最温暖的注脚。”

(编辑:李锡念)

来源:东桥镇 通讯员叶丽晴


在线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会员
    在线评论用户手册,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评论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

查看评论
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