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动态>做强农业“芯片”!湘东区4.5万亩制种水稻颗粒归仓

做强农业“芯片”!湘东区4.5万亩制种水稻颗粒归仓

发布时间:2025-10-22 点击数:11510
0

秋色烂漫,稻浪翻金。在被誉为杂交水稻制种之乡的江西萍乡湘东区,广袤的田野上铺开了4.5万亩制种水稻的丰收画卷。连日来,农户们正紧抓晴好天气,忙碌地进行机械化抢收,确保承载着希望与汗水的优质稻种颗粒归仓。

图片

政策引领 筑牢产业根基


 制种产业是农业的芯片,关乎粮食安全大局。区委、区政府始终将发展水稻制种产业摆在突出位置,将其作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从资金补贴、技术指导到市场对接,构建了全方位的支持体系。通过整合涉农资金,加大财政投入,重点支持高标准制种基地建设、新品种引进示范和关键技术推广,为制种产业的稳健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政策动能。相关农业部门深入一线,精准服务,引导农户选用优质抗病品种,推广绿色高效种植技术,为今年的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片

科技赋能 助力增产增收


 在排上镇荷塘村的百亩制种田里,饱满的稻穗压弯了枝头,两台收割机正开足马力穿梭作业。与普通水稻不同,这里孕育的是农业的芯片”——水稻种子。“今年流转了1000多亩地,照目前收获情况来看,一亩地大概能收370斤左右种子。制种户胡坤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种子公司保底收购,78一斤,我们一亩地收益2800多块。今年天气比较稳定,加上区里推广的技术到位,效益比往年更好。

 今年,湘东区通过推广良种良法,制种水稻平均亩产预计可达300斤,种子纯度在97%以上。这背后,是区委、区政府对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高度重视和对制种业智能化的积极引导。

图片图片

服务体系 解除后顾之忧


丰收不仅要在望,更要在手。为应对秋季可能出现的阴雨天气,解除农民看天晒粮的担忧,湘东区超前布局,大力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成了24座现代化粮食烘干厂,配备了130台大型烘干设备,形成了日处理能力达9100吨的强劲烘干保障网络。

从秋收开始,我们烘干厂就满负荷运行,已累计烘干种子超5000吨。排上镇农事服务中心负责人张梅香介绍道,我们采用的是先进的低温静态式烘干技术,经过45度恒温18小时烘干,在种子达到标准水分11.5%后出仓,能有效保证种子的活性和发芽率达到97%以上。目前设备运行一切正常,能确保种子颗粒归仓。这套覆盖收割-运输-烘干-仓储环节的一条龙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湘东区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保障国家种源安全的重要举措,彰显了政府服务农业、心系农民的担当。

图片

 截至目前,湘东区4.5万亩制种水稻的收割进度已近尾声,得益于政府大力推广的机械化作业,收割率接近100%。预计总产量将突破1350万斤,较去年增长4.8%。这沉甸甸的丰收果实,是广大制种农户辛勤劳作的回报,更是区委、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凝心聚力、精准施策,推动制种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迈进的有力见证,为牢牢端稳中国饭碗贡献了坚实的湘东力量。

(编辑:李锡念)

来源:湘东发布


在线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会员
    在线评论用户手册,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评论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

查看评论
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