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杨岐 身边榜样】杨岐乡石源村周凡奎:在平凡中践行初心的乡村“螺丝钉”
在杨岐乡石源村,有一位老人,他的名字叫周凡奎。他就像村子里一颗默默运转的螺丝钉,几十年来,在平凡的生活中,用行动书写着不平凡的党员故事。“党员就得有党员的样子,群众需要啥,咱就干啥!”周凡奎常常这样说,而他也的确是这样做的。作为一名有着数十年党龄的老党员和党小组长,“不忘初心”对他而言,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周凡奎就展现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和为村民服务的热忱。当时,他通过埋头钻研电工书籍自学电工知识,遇到难题,他就虚心向老电工师傅请教。就这样,他从一个对用电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变成了村里的“土专家”。从那以后,只要村民遇到用电问题,他总是迅速背起工具包,匆匆赶去解决问题。多年来,他义务帮村民维修电路、电器,分文未取。有人过意不去,塞钱给他,他总是婉言谢绝:“我是党员,为大家办事哪能要好处?”
除了义务维修电路,热心肠的周凡奎还时常为村民垫付饮用水抽水机的电费。他所在村民小组的生产生活用水,需通过抽水机从水源地输送至组上各户,抽水电费由用户共同分摊。每当有村民暂时不在家或忘记交费时,为避免因欠费导致全组停水,周凡奎总是二话不说,悄悄先行垫付。在他看来,这只是举手之劳,更是他作为党小组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组上近30户人家的入户路,曾经是困扰村民们的一块心病。过去,那是一条狭窄的土路,车辆通行不便,一到下雨天,更是泥泞不堪。周凡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多次召集党员和村民代表商量,提议集资集劳修水泥路。然而,一开始有些村民并不理解,觉得修路既花钱又费力,没有必要。面对质疑,周凡奎没有放弃。他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耐心地跟村民们算“长远账”:“路修好了,大家出门方便,以后日子肯定越来越好!”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他率先拿出自己的积蓄支持修路。修路期间,周凡奎几乎天天守在工地上,从搅拌水泥到铺筑路面,每一个环节他都密切关注、严格监督。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加入修路队伍,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成功修成了一条平整宽敞的水泥路。看着村民们骑着电动车、开着车在新路上顺畅通行,周凡奎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去年,乡政府在村里的青草窝片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这是改善农田种植条件、帮助村民增产增收的好事。但项目启动初期,需要村民配合清理田间作物、协调土地矛盾。周凡奎又一次第一个站了出来,他不仅带头清理自家田里的作物,还主动和施工队、村干部一起做好了勘查抽水机安装位置、确定水圳位置走向、协调村民土地纠纷等工作。那段时间,他每天都到项目现场帮忙,有时甚至天黑才回家,风雨无阻。有一次,他感冒发烧到39度,妻子劝他在家休息,他却说:“项目赶工期,我要是歇着,大家的劲头就松了。”吃了退烧药后,他又准时出现在工地上。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家齐心协力,项目按时完成。如今,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有了新水圳,农田灌溉再也不用“看天吃饭”,村民们的粮食产量比往年提高了不少。
周凡奎的关注点,还延伸至村庄的“颜值”。他高度重视环境卫生整治,不仅将自家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还时常主动清理路边和公共区域的杂草垃圾。在他的示范引领下,组里的党员和群众纷纷加入到义务劳动的行列中,共同维护家园清洁,使得组容组貌日益整洁靓丽。
如今,周凡奎虽然年纪大了,但他那颗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从未改变。谁家有困难,他依然会主动帮忙;村里有工作,他还是会带头参与。他就像那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基层的平凡岗位上,默默发光发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编辑:李锡念) 来源:杨岐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