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市委书记刘烁在《城乡建设》发表署名文章
近日
住建部主管刊物《城乡建设》刊发
萍乡市委书记刘烁署名文章
《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决策部署
努力绘就萍乡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原文如下:
时隔10年,党中央再次召开城市工作会议。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科学回答了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对于江西省萍乡市(以下简称“萍乡”)这座站在转型升级重要关口的百年老工矿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而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我们将以此次会议精神为指引,努力走出一条具有萍乡特色的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持明势明向,保持城市发展定力
萍水湖湿地公园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从“一个优化、六个建设”部署了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的重点任务,擘画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新蓝图。我们将牢牢把握城市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前进方向,以开阔的视野、坚强的定力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努力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我们将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重点任务,充分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作用,抓好城市重大问题的研究、推动和解决,确保我市城市发展沿着正确轨道前进。二是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人民城市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算好城市建设投入产出账,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决不搞“大拆大建”“为新而新”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着眼于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惠民生,在经济发展和财政支出可承受范围内精准、稳妥推进城市建设,走内涵式发展新路。三是始终把握科学规律。“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这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深刻把握我国城市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判断,也是新时代城市工作的逻辑起点。目前萍乡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0.81%,我们将主动顺应发展规律,结合“十五五”规划谋划,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多重因素,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更加注重品质提升、更加突出功能改善、更加体现萍乡特色,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着力建设“小而美”的精致城市。
坚持宜居宜业,彰显城市独特魅力
玉湖全景图
城市是市民共同的家园,安居乐业是每个市民、每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目标。当前,萍乡面临着工业围城、生态历史欠账、安全风险点多线长面广等现实难题,要求我们在城市建设中更加注重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高水平保护,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精致精美、人见人爱的魅力城市。一是持续夯实产业底盘。坚持把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支撑,锚定“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目标,推动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高质量建设湘赣边新材料、食品现代产业研究院,以亩均、低碳、科技、人均“四个论英雄”综合评价机制为抓手,统筹推进烟花爆竹、工业陶瓷、电瓷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增材制造、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体现萍乡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市民安居乐业提供坚实保障和物质基础。萍乡素有“吴楚咽喉”“湘赣通衢”之称,处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小时经济圈和长株潭半小时经济圈,我们将深入推进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坚定不移向西融入长株潭都市圈,以更高水平改革开放推动制度衔接、产业协同、创新协作,更好融入共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二是持续厚植绿色底色。近年来,萍乡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气环境质量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国、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和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成效明显,成功获评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我们将锚定“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目标,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持续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生活污水治理、垃圾治理等系列攻坚战,推动湘赣边区域大气、水等领域联防联治,真正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巩固提升生态优势,持续唱响萍乡武功山景区“云中草原 户外天堂”的名片,“微改造、精提升”一批“美丽细胞”,编织出一张生机勃勃的生物多样性网络,让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三是持续守牢安全底线。萍乡是座宁静安详又和谐的赣西小城,公众安全感连续13年保持全省前列。我们将锚定“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目标,深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中心城区燃气老化管道及设备更新改造,加强“外洪-内涝”联防联控,不断推动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主动防控转型,打造承受适应能力强、恢复速度快的韧性城市。特别是萍乡作为曾经的“江南煤都”,也是全国烟花爆竹转型升级集中区之一,必须持续加大煤矿安全退出和烟花爆竹“打非治违”力度,不断提升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让城市运行更安全、人民生活更安宁。
坚持善治善为,激发城市治理活力
组织中小学生定期到安源纪念馆等接受红色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萍乡将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文化润人心、以服务惠民生,不断巩固提升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成果,努力打造更有温度、更具活力、更为便捷的善治城市。一是抓基层、夯基础。近年来,萍乡始终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持续织密基层治理“组织网”,“三融三服务”党建工作模式等5个案例获评2024年度全国党建工作优秀案例,被列为中组部直接联系的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我们将锚定“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目标,深入开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七大攻坚行动,持续深化“龚全珍工作室”、“警网融合”共治、“社工+志愿”服务、湘赣边区域基层社会治理协同等城市治理创新,不断擦亮“群众贴心人”党建品牌,让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能够及时高效解决。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完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一网统管、一屏通览、一键联动、一体决策、一站监管、一端服务”,以数智赋能打通城市治理“末梢神经”。二是兴文化、育文明。萍乡历史悠久、基因鲜红,是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是党领导的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也是全国文明城市,百万人口产生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数名列全省前茅,信用监测工作连续5年排名全省第一。我们将锚定“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目标,持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革命文化遗产、近代工业遗存的传承保护,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使“霓虹闪烁”与“飞檐翘角”相得益彰,让萍乡3000余年的历史文脉可触、可感、可追溯。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持续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更好发挥龚全珍、王振美、甘公荣等全国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典型示范作用,不断擦亮“工运摇篮、小城大爱”城市品牌,加快实现从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的转变。三是强配套、优服务。锚定“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目标,以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建设为契机,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大力实施教育、卫生、养老、托育、文体等领域提质扩容工程,聚焦“一老一小”推进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更好兼顾“车水马龙”与“人间烟火”。深化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建设,发挥教育集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等统筹作用,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共建共享,凝聚城市工作合力
村民在休闲小广场召开“屋场贴心会”
城市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安全各方面,必须在统筹上下足绣花功夫,将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同频共振、整体推进的强大合力。一是让政府更有为。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配合、上下联动推进的城市工作格局,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举措着力解决“两个转向”过程中的新问题新挑战。加强城市工作队伍专业能力和素质建设,加快培养一批懂城市、会管理的领导干部,确保城市发展各项工作想清楚、算明白、做到位。二是让市场更有效。城市发展资金投入大,仅仅依靠政府公共财政投入难以持续,特别是萍乡作为百年老工矿城市,面临着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更新双重压力,更需要借助市场力量、运用市场化手段推进城市建设。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化投融资平台作用和财政资金撬动作用,着力推动城市建设资金投入从政府“单打独斗”到各方“抱团发展”转变。持续优化公平公正市场环境,深入推进营商环境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严格落实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评定分离管理办法,鼓励引导各类市场主体有序参与城市建设。三是让群众更有感。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聚焦城市发展中群众的急难愁盼,深入实施“小切口、大纵深”的“微改革·面对面”行动,推动解决危旧房改造、历史遗留不动产“登记难”等群众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城市建设和治理的主动性、创造性,健全“片区长+网格长+专职网格员+楼栋长+单元长”服务体系,打造“红蓝黄骑士”志愿服务队,更好发挥新就业群体作用,引导广大市民参与到烟花爆竹“打非治违”、大气污染防治、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中来,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阅卷人。
(编辑:李锡念)
来源:《城乡建设》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