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润心灵 分享共成长 ——湘东区下埠镇举办青年教师阅读分享会
唐宋八大家
— 人间沐春光 书香映华年 —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是一场涤荡心灵的精神漫游,更是教师群体深耕教育、汲取智慧的密钥。4月16日,下埠镇青年教师欢聚在下埠镇第一小学航群图书馆,共同开启一场知识与智慧交融的读书分享盛会。上海长银房地产咨询有限公司、上海长青鸿达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邬航群,下埠镇人大主席邓骋武、政府副镇长欧阳玮、中心校校长李小锋莅临活动现场,与青年教师们一同感受书香魅力,共话教育理想。
读书分享
活动中,七位来自不同学校的青年教师结合阅读内容与自身独特的阅读经历,带来了一场感悟与实践经验交织的分享。她们有的在经典著作中探寻教育的真谛,有的在前沿读物里捕捉创新的灵感,他们用鲜活案例与真挚思考,诠释阅读对教育实践的赋能价值。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
分享人:刘雨
作为一名从教六年的小学教师,在阅读《唐宋八大家》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文学巨匠展开对话。书中呈现了八大家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和辉煌的文学成就,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八大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以各自的方式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他们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文章的艺术价值上,更在于通过文字传递思想、表达情感、关注社会现实,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经典之所以不朽,是因为它承载着人类共通的情感和智慧。在乡村教育的田野上,我们或许没有繁华的舞台,但我们可以用一本书、一堂课、一颗心,为孩子们播下文化的种子。正如苏轼所言:“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愿我们与孩子们一起,在经典的浸润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唐宋八大家文学课》
分享人:陈凤霞
《唐宋八大家文学课》让我读到的是唐宋八大家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以自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结合个人坎坷经历和对自然人生的感悟,怀着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创作出了大量优秀文章,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读他人的故事,我还找到自己的人生答案。我们应该学习唐宋八大家在困境中的豁达、勇敢,认清生活之后仍旧热爱生活。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就是一个人最好的修行,它不一定能让你成功,却可以洗涤灵魂,让人生充满力量。
《唐宋八大家》
分享人:张玉婷
"唐宋八大家"这六个字,就像一串闪光的珍珠,串起了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河。 当我们翻开他们的作品,看到的不仅是精妙绝伦的文字,更是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缩影。韩愈和柳宗元,堪称唐代文坛的"双子星",他们的崛起和当时的社会变革息息相关。历史背景就像土壤,孕育了他们的文学主张。到了宋代,文人的春天真正来了。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重文轻武的国策让科举取士规模空前,文人治国成为主流。欧阳修作为北宋文坛领袖,就像个"文化总导演",主导了诗文革新运动。苏轼这个"全才型选手"的出现,更是宋代文化高度发达的产物。唐宋八大家之所以能成就千古文名,关键就在于他们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当我们今天重读唐宋八大家,会发现他们的文章里藏着中国文人的精神密码。就像白居易在《与元九书》里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站在2025年回望,唐宋八大家依然像灯塔般指引着中国文学的方向。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
分享人:刘紫霞
唐宋八大家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星辰,其诗文承载着国人的思念、遗憾、希望与壮志,跨越时空触动人心。其中苏轼尤甚,他多次被贬,却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热爱自己的生活,从初入官场的挫折到乌台诗案后的豁达,他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保持热爱生活的勇气。苏轼被定义为“中国文人士大夫精神的集大成者”,他为迷途者们指引着精神的归途。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
分享人:黄紫雨
她以《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中的欧阳修篇为切入点,展现其传奇人生与不朽文心。欧阳修自幼勤奋好学,科举之路虽坎坷,但凭借才学崭露头角。他引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倡导平实文风,培养众多文坛新秀。仕途上,他多次被贬仍坚守初心,在滁州简政爱民。其在文学领域成就非凡,散文、诗词、史学皆有卓越成果。同时,他人格高尚,奖掖后进。欧阳修用一生诠释了文人风骨与创造力,其精神和作品都是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
分享人:刘心意
在墨香悠悠的午后,想和大家聊聊读《宗师列传 唐宋八大家》的感悟,尤其是韩愈的人生,让我感触极深。苏轼赞他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韩愈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确实实至名归 。韩愈一生磨难不断。三岁父母双亡,靠兄嫂生活,12岁兄长又遇害。他苦学赶考,三次落榜,25岁中进士后仕途不顺,只能抄书、写墓志铭谋生。后来,对他恩重如山的寡嫂和侄子十二郎也相继离世。可这些打击没打倒他,反而铸就了他的坚韧。困境中,他写《马说》抒发愤懑。出任宣武节度使观察推官后,为庶族学子发声,发起古文运动 ,针对魏晋耻学于师的风气,创作《师说》。如今,我们应向韩愈学习,挖掘自身潜能,教师也应因材施教,提升素养,助力学生成长。
《苏东坡传》
分享人:邓子怡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本书讲述苏轼的传奇一生,饱含作者对他的喜爱与致敬。苏轼身份多元,我最欣赏他的烟火气,他将对生活的热爱融入诗词和美食,一生被贬多地,却创造了东坡肉等美食,诠释“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吃饱” ,展现出乐观的生活态度。半个月前,我听孙庆博老师讲苏轼《浣溪沙》,他借诗词引导学生感受苏轼的豁达,并懂得生活,这让我深受触动。我们讨论是否该给孩子讲这么深入,毕竟他们阅历尚浅。但教育有滞后性,也许多年后,孩子们在困境中会因苏轼的故事而释怀。阅读让我学会直面内心,不再焦虑。诚如加缪所言,读书能让我们对抗阴暗。所以,去阅读吧,遇见更强大的自己!

正如陶渊明笔下“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雅致意境,活动现场的思维碰撞同样精彩纷呈。台下教师们沉浸聆听时,也在心灵共鸣中积淀下深刻感悟。互动环节中,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人分享将阅读成果转化为课堂实践的成功案例,有人抛出阅读推广中的现实困惑,还有人就书籍中的经典片段展开思辨探讨。这些思想的火花与智慧的结晶,共同成就了这场馥郁芬芳的精神盛宴。

邬航群女士为每一位参与活动的教师赠送书籍。祈愿这些好书能同挚友般,持续陪伴教师们在阅读的漫漫长路上,坚定不移地不断前行。
她还结合自身丰富的创业经历,向青年教师们阐述了阅读的重要性,并分享了三点感悟。一是以阅读为灯,照亮育人路。航群图书馆的命名不是荣誉,是约定。希望青年教师保持学习热情,多读书、拓视野、淀智慧,将知识化为育人养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者必是读书爱好者。”二是以热爱为根,浇灌教育初心。教育更需超越功利,凭借纯粹热爱延续。当教学疲惫时,想想学生期待的眼神,那是坚守的意义。三是以乡土为油,培育未来之光。去年捐款时,有人问她为什么不在大城市投资教育?她觉得家乡更需要优质教育。她认为教师既是知识传播者,也是乡土文明守护者,希望大家用创新教学,帮乡村孩子自信走向广阔天地,让他们知道生于乡土同样未来可期。
下埠镇人大主席邓骋武对邬航群董事长等诸多乡贤的慷慨解囊表示感谢,正是有了她们的支持,下埠镇第一小学拥有了全市一流的校园环境和教学设施,成为了孩子们梦想启航之地。随后,他还谈及航群图书馆取名的两层含义。一是感恩邬航群董事长全力支持建校,她捐赠涵盖多领域的珍贵书籍,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以其名命名图书馆是希望邬董情系桑梓、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传承,激励师生不断进取。二是对学校寄予厚望,“航”寓意在知识海洋勇敢前行,追逐梦想;“群”强调团结协作。他希望教师们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钻研教育方法、更新知识储备,全方位提升教学水平,为学生成长筑牢根基;也希望孩子们在阅读与学习的漫漫征途中,积极交流读书心得、学习技巧,在思维碰撞中携手并肩、共同进步,一同奔赴充满希望的未来。
这场活动既是教育者阅读积淀的生动展演,更是教育初心的深情凝聚。当教育者的责任担当与社会力量的赤诚关怀共振,"办好家乡教育"的矢志坚守和社会反哺桑梓的温暖乐章也悄然奏响。未来,让我们以书为媒,以爱为帆,携手并肩,步履坚定地迈向立德树人的新征程,共同书写湘东教育壮丽篇章!
(编辑:李锡念)
供稿:下埠镇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