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栗县:稻渔共作奏新歌
发源于杨岐山东北两侧的萍水河和栗水河穿城而过,河流的滋养赋予了上栗这片土地生机,也为其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8月22日,走进上栗县上栗镇新建村的金福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在阳光的映照下形成一幅亮丽的风景画。走近细看,田螺遍布其间,鱼儿欢快游动。站在田坎边,合作社负责人荣庆国高兴地说:“合作社发展稻鱼螺种养面积有70亩,到9月就能收田螺,预计合作社年总产值超30万元。目前水稻和田螺生长状态良好,期待着水稻秋收时,村民们下田起螺捞鱼,迎来‘粮渔双丰收’的丰收景象。”
“稻鱼螺综合种养,就是在田埂周边坑道化养殖稻花鲤鱼、鲫鱼和田螺,让鱼螺排泄物转换成肥料,田螺松土促进水稻生长,水稻落花和田间虫草供鱼螺捕食,实现‘稻因鱼螺而肥,鱼螺因稻而肥优’。”新建村党支部书记罗佳告诉记者,上栗县一直就有稻鱼共养的农耕传统,为切实推动农民致富增收、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村两委积极和县农业农村局对接,争取技术支持,并鼓励有意向的村民参与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组织的相关培训,去邻村产业基地参观学习。今年5月,合作社正式投放鱼苗和田螺,吸纳1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农田进排水要分离、投放鱼螺要控制均匀度和数量、要保持固定的水位和水温……走在田埂上,负责人荣庆国如数家珍般介绍起他的种植养殖经验。“从土地整理、水稻种植,到鱼苗、螺苗投放,每一个环节我都亲力亲为,不敢有丝毫懈怠。如今,‘楚山田螺’是县里一张亮丽的美食名片,全县共有田螺规模化食品加工企业10余家,根本不愁销路。”
一片土地,多倍收获的不只有传统的稻鱼螺种养,走进上栗镇榉溪村的“稻蛙共生”基地,稻田被丝网隔成一个个方块,田中稻谷种植错落有致,仔细看,稻叶下蹲着黑斑蛙。
负责人蒋晒平被太阳晒得黑黝黝的,提起养蛙,他的话匣子就关不上了。“之前就有创业的想法,通过网络了解到种养结合的养蛙模式后,我产生了浓厚兴趣,决定辞职回乡创业。”蒋晒平说。
看视频学技术、到外地请教有经验的养蛙专家,通过前期的考察,蒋晒平发现老家榉溪村的土壤、水质非常适合“稻蛙共生”模式,筹集资金、购买蛙苗、修建设施……在做足市场调研分析后,蒋晒平邀请几位村民回乡一起创业。
尽管是第一次尝试,但他充满了信心,“一只青蛙成本在一元左右,若是养得好,回报很高的。村里也十分支持我,连续3年为我申请到乡村振兴产业项目资金共35万元。”
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2020年,蒋晒平创立了上栗县卓越水产养殖合作社,在榉溪村流转了100余亩土地,发展起“稻+蛙”生态立体农业新路子。蒋晒平说:“这批黑斑蛙今年2月放的苗,预计9月就可上市,主要销往湖南。每亩可以养殖黑斑蛙2000至3000斤,按去年蛙的平均售价18元计算,除去土地流转、人工、蛙苗、饲料等开支,每亩蛙和水稻的纯利润约2万元。”
合作社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村民增收。据蒋晒平介绍,合作社以500元每亩的价格流转村民的土地,附近村民长期在基地务工,高峰期一天四五十人劳作,每人每天工资100元左右,收入有保障。
产业振兴是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上栗镇因地制宜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聚焦食品加工、商品兔、黑斑蛙养殖、农产品冷藏及乡村旅游等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其中市级7家、县级4家。此外,积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为12家产业合作社争取到223万元产业项目帮扶资金,与52户脱贫群众和低收入农户建立利益链结机制,带动其稳定增收。
(编辑:李锡念)
来源:萍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