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动态>文化记忆里看湘东发展

文化记忆里看湘东发展

发布时间:2023-06-22 点击数:10246
0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在湘东

我们有许多共同的文化记忆

这些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蕴含着湘东人民的美好愿景

更是一代代湘东人接续奋斗的时代见证

……

湘东旱龙舟:陆地上的赛龙舟

    “东去江西写官板,西下湘东浆倒划。”划旱龙舟是湘东端午节前后由来已久的一大民俗活动。河里赛水龙船,岸上划干龙船。在不久前的湘东龙舟文化节期间,上演的精彩民俗文化活动,让慕名而来的游客开心不已。表演旱龙舟的演员们穿红着绿、载歌载舞,按列队行进,前有大旗开道,后有锣鼓助阵……独具特色的表演,引得现场观众掌声经久不息。

    湘东划旱龙舟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队伍阵容庞大,由领队、司仪、彩旗组和灯笼组、腰鼓、龙船队和文艺表演队组成,是民俗文化和艺术文化的融合体,表达了民众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福国泰民安的美好心愿。

湘东皮影:摇曳光影之美

    “一口述说千古事,两手对舞百万兵。”舞台上灯光穿透白色幕布,一个个鲜活的角色在白色布景中穿梭、跳动。皮影戏表演老师娴熟地操控着手中的皮影人物,将故事演绎得惟妙惟肖,在光影交错间,精彩的演出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

    为了让更多人喜爱皮影戏和皮影文创品,湘东皮影戏第六代传承人丁武不断学习,尝试研发设计具有本土历史文化元素的皮影作品,并努力改良创新,从选材、绘画、雕刻、着色等工艺入手,让古法工艺焕发新生机。红色皮影戏《视死如归贺竹英》、兼具童趣与创新的《熊出没》、寓言典故中的《东郭先生》等多部剧目,打破了传统皮影戏表演手法,营造了一场光影美学盛宴。

湘东傩舞:古老的祈福仪式

    “一面鼓,一面锣,爆竹一响就跳傩。”喜庆的音乐,夸张的面具,丰富的肢体语言……热闹的傩舞表演总能吸引不少人的目光。作为流传自远古三苗部落的祭祀祈福仪式,在表演艺术上仍保留着古朴、粗犷、简练、夸张、形象、传神的独特风貌。湘东麻山、下埠、腊市等地皆有傩庙,每当岁末新春和节庆活动,各地傩舞队还会盛装出行、隆重表演。

    湘东耍傩神的动作严格按照傩事活动的程序进行步法和布阵,是在“巫舞”和“禹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明显的夏、商、周时代遗风和楚巫文化风格。“花旋绕着自身转,道具贴身步轻盈;躬身换位亮面壳,摇摆上身脚要稳;双手胸前膝前舞,脚迈半步两膝平;强拍立劲弱拍踩,横斜角面穿插行”是耍傩神技巧的真实写照。

威风锣鼓敲起来

萍乡春锣打起来

农民铜管乐奏起来

舞狮动起来……

    文化记忆刻印着一方水土孕育的文化基因,开创出民俗文化的“动感地带”。沧桑巨变,大道如砥,时间见证了湘东人民永不停歇的脚步。建区五十多年来,在继承和弘扬民俗文化的同时,一代又一代的湘东人民用奋斗成就梦想,于传承和变革、拼搏和奋进中,努力建设共同的幸福家园。

    城市更赏心了。老旧小区换新颜,空闲地大变身,城市地标群拔地而起,美丽乡村示范村、“一河两岸”生态走廊宛如一幅幅生态画卷……近年来,湘东区加快推进城市建设,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从城区规划、道路升级、老旧小区改造、人居环境等方面,提升城市品位,扮靓城市风貌,湘东有颜值更有品质,越来越多群众切身感受到这座城市蓬勃发展的强劲脉搏。


    日子更称心了。在广场公园健身、散步,夜经济增添烟火气,推动教育“乡村一体化”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紧盯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民生领域,以广大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全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绘就了一幅色彩斑斓、可圈可点的民生画卷。

    生活更安心了。完成全区综治中心提档升级建设,建立农村(社区)社会治理综合体,开展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工作……社会和谐稳定、生机勃勃,群众安居乐业、心情舒畅。湘东积极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提供了“湘东智慧”。基层治理实现新飞跃,社会治理效能不断提高,群众安全感大大提升。

    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湘东古老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在历史烟云里铭刻湘东辉煌的过去,在时代传承下见证重塑辉煌的现在,更在历久弥新中孕育无限希望的未来。让我们一起期待,更加美好的湘东到来!

(编辑:李锡念)

来源:湘东区

在线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会员
    在线评论用户手册,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评论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

查看评论
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