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出手:这些行为,集中治理!
教育部出手:这些行为,集中治理!
近日,教育部明确,将集中治理蹭炒教育热点、编造虚假信息、渲染升学焦虑等恶意炒作行为,坚持露头就打、重拳出击。
“名校父母”教你鸡娃?什么是“鸡娃”?在人才竞争激烈的当下,出色的教育履历不意味着最终的成功,“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开始流行,逐渐成为不少父母的心态。所谓“鸡娃”,就是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不断给孩子安排补习班、兴趣班,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的教育行为。
在互联网平台上,这类标题的文章很常见,满屏都是“名校父母”,传递着相关“育儿理念”,对于家长来说,参考名校家长的教育经验,存在客观需求。但不少父母在关注这些账号后,却陷入“名校父母”有意无意营造出来的教育焦虑中。这些 “名校父母”往往真假难辨,有些自媒体为吸引流量和带货,打着“名校父母”旗号,看似在分享“上清华”“去北大”“进哈佛”的经验,实际用鼓励做题、刺激内卷的话术,疯狂输出“鸡娃”理念,蹭炒教育热点、渲染升学焦虑。
对此,有政协委员在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提交《关于严防“名校父母”输出“鸡娃”理念,抵消“双减”工作成效的提案》,并得到教育部的公开答复。
教育部出手:集中治理这些行为,坚持露头就打、重拳出击。针对“严防“名校父母”输出“鸡娃”理念抵消“双减”工作成效”的建议,近日,教育部答复中表示: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双减”工作重要决策部署,联合中央网信办等部门继续开展线上巡查,集中治理蹭炒教育热点、编造虚假信息、渲染升学焦虑等恶意炒作行为,坚持露头就打、重拳出击,持续保持高压态势。
“名校父母”教“鸡娃”的套路,此前已引发相关部门的重视。早在2021年5月,《关于规范“大学”“学院”名称登记使用的意见》明确要求,除经批准设立的大学、学院以及由其设立的内部机构或由其发起并依法登记的组织机构外,其他组织机构不得在牌匾、广告等对外宣传以及其他各类活动中使用“大学”“学院”字样。2022年8月1日开始施行的《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要求互联网平台当尽到充足的核实义务,并进一步明确了利用名校炒作获取利润相关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同时,教育部通过开展专项行动,抽取线上培训机构和重点网站平台,清理打着“名校父母” 旗号制造教育焦虑的行为,目前已依法依规处置1200多条违规问题线索。为净化线上学习环境,相关部门还大力打击违规线上培训。2022年1月至3月,教育部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线上培训巡查专项行动,要求各地严查严处违规线上培训。期间,全国开展线上巡查15万轮次,查处违规问题534条,通报违规线上机构2家,指导9家网络平台清理违规线索近5000条,并向社会公开发出治理违规培训的声明,形成了打击违规线上培训、炒作教育焦虑的态势。
2022年7月,多部门加强对内容发布和经营活动的审查监管,同步开展“清朗”行动。2021年4月开始,市场监管部门打击违规网络账号,严厉打击利用科研单位、学术机构、教育机构等名义或形象进行推荐、证明,假扮“名师”误导青少年以及含有“软色情”内容的教育培训类广告。在2022年中考期间,江苏等地封禁兜售教育焦虑,恶意炒作考试升学的营销账号40多个。同时,探索建立线上教育申报审批备案机制,实施教育移动应用备案管理。家长和学生可理性选择取得线上培训资质的机构,严防被无资质线上机构诱导。通过备案审核的教育移动应用程序,可登录“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管理网站”查询。
目前,家长们对“鸡娃”的讨论仍在继续。对于“凡人父母”而言,“清华爸爸”和“北大妈妈”们自带光环,有成功案例在前,无怪乎“望娃成龙”的家长们,将“名校父母”的花式“鸡娃”大法奉为圭臬。但现实是,“名校爸妈”未必能培养出“名校娃”。2021年4月,北大教授吐槽“学渣”女儿的视频走红。据介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丁延庆和妻子都是北大毕业的高材生,但孩子的成绩却“跟倒数第二名有很大的差距”。他每天强制女儿补课,孩子虽然逐渐能跟上学习进度,却并不开心,后来,他决定放弃高压。对于孩子大概率考不上自己的学校,他表示,“完全可以接受”“必须接受”。
教育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因此,面对网络上的各种育儿育才信息,家长不妨抱着参考的态度,不必过分较真。同时,对所谓“名校家长”的真实性多一点警惕。从信息轰炸的焦虑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放到陪伴孩子上,不依赖超前学习、拼命刷题,而是用科学教育、素质培养,帮助孩子成长为独一无二、人格丰满的人。(编辑:李锡念)
来源:教育部网站、央视网、南方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