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颜值”“气质”双提升,山村蝶变展新颜
东阳村总面积4.4平方公里,人口3330人,现有党员85人,设立了党总支。建村于春秋战国时期,人文荟萃,仕宦380余人,现有90岁以上长寿老人26人,素有“千年古村、长寿东阳”之美誉。
近年来,古朴而现代的东阳村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积极探索发展新模式,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三产”融合发展,谱写了产业生态美、村庄特色美、农民幸福美、社会和谐美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融合“三资”,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一是盘活资源。充分利用村内“红古绿”三色文化资源,在市、县统一领导规划下,以“党建助力乡村振兴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着力建设以“一站三馆两院一台”为主的(即东阳红军交通站、民俗文化馆、村史馆、乡贤馆、宗祠文化大院、东阳书院、文化大舞台)红色教育阵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东阳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重点示范村。二是激活资产。积极整合村集体资产,采取折资入股、资产运营、服务创收等多种方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采用“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了秋雪蜜桃、脐橙、沃柑、火龙果等七个特色产业,打造集文化旅游、农旅休闲、田园采摘、民俗体验等多业态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同时引进多美好文旅集团建设“溪山雅映”精品民宿项目,以“精品民宿+普通农家乐”的形式,打造“吃、住、玩、休闲”东阳民俗文化发展示范带,承接好武功山的客源,有效促进村集体和农户双增收,凝聚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强劲动力。三是用活资金。努力探索资金管理新模式,采用财务提级管理,由镇政府牵头,村党总支配合,成立公司合作社,对资金进行统一管理调配,同时让愿意入股的村民、投资企业的老板等直接与镇政府签订合同,政府做“中间人”,建立统一的利益连接机制,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目前,果蔬药材种植基地占地165亩,主要种植黄精、罗汉果、草莓、西瓜等产品,总投资600万元,村集体占股51%,个人占股49%。
紧扣“三环”,让薄弱的经济壮起来。一是做好产销环节。完善“农校对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等产销对接机制,持续推动产品进学校、进超市、进社区、进机关。同时,创新销售模式,坚持“线上”“线下”同时发力,利用电子商务、抖音等网络平台营销,将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带动脱贫户务工,激发脱贫户内生动力。二是做好人才环节。成立乡贤理事会,推动外出能人返乡创业,乡贤代表还积极招商引资,助力引进“5020”项目百世德装备制造企业。并先后多次邀请市、县的专家学者召开东阳村文化座谈会,寒暑假期间,组织东阳村返乡大学生调研走访,召开座谈会,集众智助力乡村振兴。三是做好引领环节。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新模式,把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走好“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引领全村产业发展、乡风文明、乡村治理步入新境界。采取党支部牵头,注重发挥党小组的联系作用,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组织妇女小组长,有效地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转化为工作优势,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
围绕“三产”,让翘首的群众富起来。一是以农业产业为基础。打造“一村一品”产业项目,坚持党建引领,创造性地把支部建在产业上,充分发挥合作社带动作用,引导村民发展秋雪蜜桃、脐橙、沃柑等种植产业,增加收入。同时合作社收益给村32户已脱贫需巩固户带来长期稳定分红,2021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26.45万元,户均增收6103元,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持续巩固脱贫成效。二是以工业产业为支撑。引进百世德等3家工业企业,带动126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并积极发挥百世德装配制造业的优势,参与村内农业产业园与唐风乡村振兴综合体建设,实现企业带村,推动村企融合发展,不断推进乡村振兴。三是以旅游产业为支柱。对接相关部门,整合多方资源,邀请专业设计团队进行整体规划,进行唐风乡村振兴综合体建设。通过不断创新模式,引擎打造“千年古村 长寿东阳”这一金字招牌,采用“高端+平价”的模式,发展以“农”为根,以“游”为形、以“乐”为魂的个性化、专业化旅游,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凝聚人气,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子。
(编辑:李锡念)
来源:芦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