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中心>动态
动态 教育 法治 舆情 房产 视频直播 乡村振兴 公告 领导信息 今日头条

【上级媒体看上栗】“联”出归属感“暖”聚赤子心“用”活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10-28 点击数:11226

     层林尽染暖意浓。走进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上栗镇胜利村党群服务中心,墙上的《流动党员动态管理台账》写满牵挂,线上学习群里的党课资料实时更新,“强村富民”议事栏上,两条红笔圈出的建议格外醒目——一条化作了家门口红火的儿童托管服务,一条纳入了2026年乡村振兴项目库。这一幕幕鲜活场景,正是该村党组织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联系散、作用弱”难题的生动实践,让“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的承诺落地生根。

     作为城区核心地段的城中村,胜利村既面临本村党员外出务工的“流动潮”,也迎来外来人口流入的“新课题”。如何让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村党组织以“精准化、人性化、实效化”为导向,打出“联、暖、用”组合拳,为流动党员搭建起“有家、有爱、有为”的成长平台,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动能。

“联”字当头,摸清底数画准“党员像”

     骄阳下,县委办派驻胜利村第一书记李希晴的摩托车成了村里的“移动办公点”。刚到任的他,把摸透流动党员情况当作首要任务,白天穿梭在街巷间,走访党小组长、党员家属,拉着家常记录党员的外出时间、从业领域、家庭困难;晚上在灯下整理信息,笔记本上的字迹密密麻麻,每一页都承载着对流动党员的牵挂。

     针对部分党员外出多年、信息变更频繁的问题,村党支部专门建立《流动党员动态管理台账》,实行“一人一档”“五清”标准——流出时间清、去向地址清、从业状况清、家庭情况清、联系方式清。靠着这股“钉钉子”精神,村里不仅督促16名流出党员全部向所在地党组织报到,还通过比对流动人口、社保缴纳信息,精准找到3名流入党员,彻底解决了“党员在哪不清楚、情况如何不了解”的难题。

     为了让流动党员“学习不掉队”,村党支部还搭建线上学习平台,每周推送学习资料,每月开展“微党课”,针对年轻党员创新推出“沉浸式党课”“情景党课”。“以前总觉得离组织远,现在打开手机就能学、能交流,感觉跟在家一样近。”在浙江务工的党员说,线上学习群早已成了他的“精神充电站”。

“暖”字为要,千里关怀筑牢“远方家”

     9月下旬,台风“桦加沙”即将登陆珠三角的消息传来,村党支部书记荣洪第一时间翻出《流动党员动态管理台账》,梳理在该区域的流动党员名单,逐个拨通视频电话,镜头里反复叮嘱“关好门窗”“减少外出”,镜头外,流动党员们的心里满是暖意。“没想到村里这么惦记我们,隔着千里还能收到提醒,感觉家就在身边。”党员在电话里动情地说。

     这份温暖,早已融入日常。村党支部建立“暖心关怀联系制度”,让支委委员、党小组组长当起“专属联络员”,定期开展“三问”服务——问近况、问需求、问困难;每逢春节、国庆等传统节日,村干部都会上门慰问流动党员家属,党群服务中心也始终有人值守,确保返乡党员随时能找到“组织家”;遇到子女入学、父母照料、回乡创业等难题,村里更是主动跑腿对接,全力帮忙解决。截至目前,已为流动党员解决实际问题23个,仅国庆“双节”期间就走访接待流动党员12人次。

     “我爸妈年纪大了,行动不方便,村里帮忙联系了居家养老服务,还时常上门看望,我在外地打工也能踏踏实实的。”说起村里的关怀,流动党员李德强的话语里满是感激。

“用”字发力,智献家乡激活“新动能”

     “胜利村夹在两所城区小学中间,150米范围内有近千名学生,很多家长都有托管需求,咱们党群服务中心二三楼的闲置用房,正好能改造成托管点!”今年初,在村党支部组织的线上“强村富民”研讨会上,流动党员邹庆良结合自己在外地看到的托管模式,提出了这条建议。

      村“两委”迅速组织调研,征求家长、党员群众意见后,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托管服务中心的改造与运营。如今,这里不仅解决了周边家长“接娃难”的问题,还为村集体年增收8万元,成了村民口中的“惠民点”。“能把在外看到的、学到的用在家乡,帮家乡办实事,比啥都有意义。”邹庆良在后续的线上交流中说。

     尝到“用好流动党员智力”的甜头后,村党支部更注重搭建平台,让流动党员的“金点子”转化为强村富民的“实举措”。从事农产品行业的流动党员叶坤,得知县农贸市场建在胜利村内,便在线上议事时建议:“利用村里的空置土地建农产品冷链仓储基地,既能为市场商户提供仓储服务,又能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就业!”这条建议很快被采纳,目前该项目已纳入2026年乡村振兴项目库,预计明年启动建设。

     胜利村用“联、暖、用”的闭环举措,让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心”,更让他们成为破解乡村发展瓶颈的“智囊团”、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为村子的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温暖而强劲的新动能。

(编辑:李锡念)

来源:上栗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