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街:让烟火气、人情味归来
近年来,凤凰街以“党建引领、共治融合、服务筑基”为主线,聚焦“生人社会”向“熟人社会”转型,通过筑牢阵地根基、激活内生动力、搭建情感桥梁,推动邻里关系从“陌邻”变“睦邻”、从“睦邻”成“家人”,让社区更有温度、治理更有精度、生活更有热度,绘就了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民生图景。
党建领航筑根基:
以“主心骨”撑起“民生网”

凤凰街始终把党建引领作为“熟人社会”建设的“定盘星”,通过建强平台、升级阵地、办好实事,让党组织成为联结邻里的“暖心纽带”。
在阵地建设上,聚焦居民“议事难、诉求响应慢”的痛点,在4个社区打造“业主话室”议事平台,推行“定期议事+临时会商”机制,邀请居民代表、业委会成员、法律顾问共同参与公共事务决策。截至目前,“业主话室”累计召开议事会议130余场,成功破解智能门禁升级、充电桩增设、楼道杂物清理等民生难题200余件,让居民真正实现“有话能说、有诉能提、有难能解”。
为让党群阵地更聚人气,街道盘活闲置资产打造“凤凰栖梧·花园益家”党群服务中心,规划儿童早教、智慧养老、舞蹈空间等功能区域,定期开展亲子互动、老年健康讲座、广场舞比赛等主题活动,形成强大“熟人磁场”。针对老年人口占比高、“吃饭难”的问题,以“公益化运营、市场化补充”的原则建设社区食堂,提供营养实惠的三餐,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1100余次;设置共享餐桌,举办“邻里聚餐”“节日家宴”10余次,让居民在共享美食中拉近距离,以“一餐饭”温暖“邻里情”。
共治融合激活力:
以“抱团联动”凝聚“多元合力”

从“分散作战”到“抱团联动”,凤凰街以“警网、资源、空间”三类融合为抓手,推动治理力量“攥指成拳”,激活“熟人社会”内生动力。
警网融合织密平安网。构建“街道党委——社区党委(总支)—网格党支部”三级党组织体系,将3000余名社区党员、36名专职网格员、30余名兼职网格员纳入网格管理,用好社区片警、楼栋长等“公共熟人”资源,发挥“人熟、地熟、事熟”优势,深入居民家中摸排信息、解决诉求。通过“幸福360”平台整合人口数据3.7万条,动态更新信息3万余条,开展便民活动126场次,服务群众2.1万人次,解决实际困难1789件,更吸引100余名外卖小哥参与网格巡查,推动治理力量扩容升级。
资源融合汇聚新动能。动员爱心商家、培训机构、志愿者组建“邻里合伙人”队伍,以“低偿+公益”模式开展“辣红集市友爱花园”“公益助残”等活动,提供免费理发、家电维修等服务,开设书法、舞蹈等特色课程,惠及居民超1万人次。同时联合共建单位开展红色教育、传统节日庆祝、防诈宣传等文体活动240余场,引导居民走出“小家”融入“大家”。
空间融合注入专业力。招引“空间主理人”入驻社区,让专业团队运营文化娱乐场景,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热情。目前已引进20余家社会组织,组建38支志愿服务队伍,发动2800多名志愿者投身社区建设,通过专业运营让社区空间“活”起来、邻里互动“热”起来。
服务筑基架心桥:
以“精准滴灌”温暖“邻里情”

聚焦群众需求,凤凰街推动服务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用有温度的服务消解“陌生感”、凝聚“邻里情”。
针对双职工家庭“看护难”的问题,升级“课后托管”项目,从单一作业辅导拓展为国学启蒙、艺术培养综合平台,组建家长委员会制定课程体系,服务210余名学生,开展跨家庭代接、假期托管接力等互助130余次。围绕困境老人关爱,实施“爱有邻”帮扶计划与“一日女儿”陪伴工程,120名志愿者与152名困境老人结对,建立“每周1次上门服务、每月2次深度陪伴”机制,提供代购代办、心理疏导等服务980余次。
深化政务服务“一窗受理、全程代办”,推动医保、社保等高频事项“上门办”,居民通过电话、网格群预约即可享受“一次不跑”服务,累计办理政务事项800余件;专职网格员兼任“政策宣传员”,实时解答办事疑问,以高效服务夯实信任基础。
以“凤凰品惠”旗舰店为载体,链接萍乡各地20余个优质品牌、100余种助农产品,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展销”模式搭建邻里互动平台,设置品鉴区、手工体验区,让居民在选购中交流互动,让消费场景成为“熟人媒介”。
如今的凤凰街,邻里互助蔚然成风,社区活力持续迸发。下一步,凤凰街将继续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完善长效机制,激发多元参与,让“熟人社会”更有烟火气、人情味,让居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收获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编辑:李锡念) 来源:凤凰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