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中心>动态
动态 教育 法治 舆情 房产 视频直播 乡村振兴 公告 领导信息 今日头条

古窑不语 匠心永存——南坑窑的千年匠心与时代回响

发布时间:2025-10-27 点击数:11524

在岁月的长河中,南坑窑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沉淀着宋元时期制瓷业的智慧光芒。从南宋后期到明代,这座古窑以独特的烧制技艺、丰富的器型品类与精湛的装饰工艺,书写了一段关于传承与创新的制瓷传奇。“古窑遗韵”穿越千年,至今仍为工艺传承注入不竭动力。

窑下.jpg

匠心独运的烧制工艺


南坑窑的制瓷技艺集中体现于其成熟的覆烧与叠烧系统,其中,芒口覆烧法尤为突出。其法以特制支圈为骨架,将同样口径的坯体逐层倒扣叠置,外敷瓷泥浆固定成柱,再罩以覆钵,整体入窑焙烧。这种方法极大提高了装窑密度,节省窑位,提升产量;且因支圈与器口紧密扣合,有效防止高温变形,故能烧造出胎体匀薄、形制规整的器物。器口因接触支圈而不能施釉,称为“芒口”,虽在使用时略有涩感,却成为南坑青白瓷的典型特征。

为改善芒口的使用体验,南坑窑工亦广泛采用涩圈叠烧法用于青釉、青灰釉及酱釉瓷的烧造。此法是在器皿内底刮出一圈稍大于足径的无釉涩圈,再将下一件器物的圈足置于其上,正叠装烧,使口沿得以满釉,消除了“涩嘴”之弊。由于叠烧时重量集中于器底,故这类器物胎骨更为厚实,圈足扩大,整体稳重耐用,更适应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此外,套烧与对口烧等灵活装窑方式,也体现了南坑窑工最大化利用窑内空间、提升烧造效率的智慧。

这两种工艺的并行与演变,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市场需求与审美变迁的反映。元代以后,青釉瓷以其口沿光滑、胎体耐用、产量可观的优势,逐渐取代芒口瓷成为主流,映射出民窑生产始终紧扣实用与审美双重导向的特性。



丰富多元的造型体系


南坑窑产品类型丰富,涵盖青白釉、青釉、青灰釉、酱釉等多个釉色品种,以日常用器为大宗,包括碗、盏、盘、碟、钵、杯等,亦不乏瓶、炉等高雅陈设器,以及鸟食罐、胭脂盒、油灯、象棋、镇纸等诸多小巧的专用器物,映照出宋元时期社会生活的多样面貌。

这些器物形制规整,切削利落,胎土淘洗纯净,尤以青白瓷胎质细腻、釉色莹润著称,具有“白中闪青、温润如玉”的质感。器底修刀一气呵成,多数釉不及底,显露浅赭色胎骨,风格质朴率真。其造型兼具实用与美观,不论是芒口瓷的轻巧挺拔,还是青釉瓷的浑厚稳重,均显示出窑工对形态与功能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装饰手法的文化寓意


南坑窑的装饰手法主要分为印花与划花两大类,构图简洁却意蕴生动,体现出民间艺术的活泼生机与文化寓意。

印花多见于青白瓷,以模压出阳纹,纹饰以牡丹、菊花、莲瓣、梅花等花卉为主题。线条流畅匀净,藏在薄釉之下,若隐若现,朦胧清雅,正合“隐青”之古意,展现出含蓄内敛的审美风格。

划花则更为自由,可见于青白瓷与青釉瓷上。匠人以竹针类工具信手勾勒出卷草、莲瓣、游鱼等图案。虽寥寥数笔,却形神兼备。如鱼纹盘中所绘双鲤,笔法简练而动态十足,更因“鱼”“余”谐音,寄托“连年有余”的吉祥寓意,融艺术性与民俗性于一体。



工艺传承与窑火不息


从南宋至元代,南坑窑经历了主导产品的转变,也折射出时代与技术的变迁。南宋后期至元前期以芒口覆烧法烧造青白瓷,瓷质如玉,釉色清透;至元代中晚期,则转为涩圈叠烧法大量生产青釉瓷,釉色翠青莹润,胎体渐趋厚重。窑址堆积层的演变,不仅标识着烧制工艺的创新与更替,更记录下一座民窑适应社会变迁、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南坑窑的制瓷技艺,是民间工匠代代相传的经验结晶,是他们对材料、火候的精准掌握,更是实用与审美、经济与艺术的多重平衡。无论是覆烧与叠烧工艺中的装烧智慧,还是印花与划花中的纹饰创意,均体现出一种扎根生活、服务大众的造物哲学。

南坑窑虽为地方民窑,却以其清晰的技术脉络、丰富的产品类型、自成一格的装饰语言,成为我们理解宋元时期陶瓷手工业图景的重要窗口。如今,南坑窑的千年遗韵并未消散——那些凝结着古人智慧的烧制技法、器型设计与装饰理念,正成为当代制瓷工艺传承的重要源泉。古窑不语,匠心永存,南坑窑以其厚重的历史积淀,诉说着传统工艺的永恒魅力,也激励着后人在传承中创新,让千年瓷魂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编辑:李锡念)

来源:《萍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