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中心>动态
动态 教育 法治 舆情 房产 视频直播 乡村振兴 公告 领导信息 今日头条

【优秀案例】从“心头忧”到“幸福景”,上栗政协“好商量”催生杨岐村美丽蝶变

发布时间:2025-10-24 点击数:11530

萍乡市上栗县杨岐村,烟火气与禅意交织。今年年初,“杨岐味道”迎新庙会火热开场,千人火锅旁游客欢声笑语。

图片

谁能想到,这个如今被誉为“乡村旅游首选地”的村庄,不久前还面临着规划不明、资源闲置、村民观望的困境。这场美丽的蝶变,得益于上栗县政协“赣事好商量+同心协‘栗’”平台,将协商的种子深植乡村沃土。

113条民意背后的“心坎”与“盼头”

“当初还舍不得砍树,现在才明白,不是乱砍,是为了让村里更有盼头!你看这树还在,日子却比以前好太多了!”杨岐村村民的感慨,道出了项目启动初期的顾虑。

群众的“心坎”,是项目要跨越的关口。项目启动前,由担任县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指挥部指挥长的县政协主席卢政武带队,农业农村界别委员、乡村干部组成的调研组走进杨岐村,既翻山越岭勘察自然与人文禀赋,也登门入户倾听村民的“心头忧”。

图片

“群众的顾虑不是‘绊脚石’,而是我们工作的‘指南针’。”县委书记利军在调研该项目时说,“项目既要‘有面子’,更要‘暖里子’。”

通过县政协农业农村界别委员贴心服务群众工作室,调研组精准收集到113条关于景点设计、树木保留、土地补偿等具体建议,为后续协商攒足“民意干货”。

多方参与协商“民心工程”设计

调研之后,关键在协商。县政协直接将“协商擂台”搭在杨岐村现场,一场杨岐和美乡村项目建设专题协商会,成了凝聚共识的“智慧熔炉”。

图片

“要把千年杨岐寺的禅宗文化用足用好,让‘古籍里的禅意’变成看得见的生活场景!”

“必须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破解公共服务设施破败、产业结构单一等难题!”

“必须在设计风格、材质和质量上抠细节,确保项目能成、能长久!”

……

会上,政协委员、专家、部门负责人、村民代表畅所欲言,思想在碰撞中明晰。

县长李志猛说:“这个项目不是‘面子工程’,是必须做实做细做好的民心工程。”最终协商成果上报后,项目总投资从2000万元增至3000万元,并专门划出600余万元优先解决道路提升、古树养护等村民的“心头忧”。

“扎根一线”助推“一步一景”建设

协商落地,需要持续推动。县政协依托平台,专门选派一名深耕农业农村的机关干部,联合两名农业农村界别委员,组建三人驻点工作小组,全程扎根项目一线。

县政协驻点工作小组深度参与设计修改、化解施工矛盾、理顺群众情绪。在政协协商助推下,一系列变化清晰可见:1600余米的香客干道得以修缮,主干道与村组路拓宽整修;商业广场、停车场拔地而起,136户农家庭院实现“一户一景”风貌改造;闲置旧校舍转型为禅意民宿,废弃鱼塘升级为垂钓乐园;进村沿线全方位绿化、亮化、美化,“一步一景、步移景异”的禅意景致融入全村……

美丽乡村激活“美丽经济”

随着项目建成,美丽乡村迅速转化为“美丽经济”。全村12家农家乐经常满客,其中“婆婆嘴土菜馆”年度营业额突破百万元,草莓采摘基地产销两旺。一个以“修身、静心、悟禅”为核心,既有千年禅韵、又有烟火气息的和美乡村,从“纸上画”变成了村民和游客触手可及的“幸福景”。

图片

从“协商在一线”到“成效在眼前”,上栗县政协将协商平台下沉到乡村一线,推动政协履职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让杨岐村实现从“藏在深山人未识”到“禅意乡村引客来”的美丽蜕变,为新时代景村融合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栗样本”。

(编辑:李锡念)

来源:赣事好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