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栗东源:生态修复绘新景 环境整治惠民生
清晨与傍晚,焕然一新的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东源乡镜山村湿地公园里,散步、跳广场舞的村民络绎不绝。“这景观廊道修得真好,锻炼时还能看风景,心情特别舒畅。”村民黄建萍由衷地为这项民生工程点赞。
焕然一新的镜山村湿地公园
然而,这片位于晏家冲和茶冲自然村之间的湿地公园,过去却是另一番景象——雪子坡库塘淤积、垃圾散落,周边道路坑洼、杂草丛生、黄土裸露,严重影响村民生活。面对村民的迫切期盼,在东源乡人大主席团的关注与推动下,实地调研后制定了周密的改造方案:清淤库塘400立方米,让水体重焕生机;修复生态库塘岸线270米,铺设排污管道465.7米,修复沟渠188米,从源头上改善水质;岸边种植绿化树179株,打造湿地休闲步道164.1米,美化环境的同时便利出行。
如今,昔日的“臭水塘”已蝶变为惠及145户、400余人的“生态塘”,成为兼具休闲娱乐与生态科普功能的理想场所。通过系统保护和利用小微湿地,当地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村民生态保护意识也在项目实施过程的科普宣传中得到增强。
修复前的湿地公园
如何巩固来之不易的改造成果,让“生态塘”永葆生机?今年以来,东源乡人大主席团持续聚焦民生关切,坚持多方联动、精准监督,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调研活动,动员人大代表、党员、志愿者投身环境整治,并通过入户、进校等方式广泛宣传环保知识。
为确保整治效果持续长效,乡人大代表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将湿地公园及人居环境整治后续管理纳入常态化监督议题,定期组织代表调研,听取专项汇报,并畅通民意反馈渠道,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问效,确保持续长效治理成果真正惠及于民。
东源乡人大主席团聚力生态环境保护,以法治监督与代表履职筑牢生态屏障。
以法治护航,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作用。东源乡人大主席团组织对《萍乡市萍水河协同保护条例(草案)》征集意见,以“小切口”立法推动源头治理,夯实生态文明法治根基。聚焦花炮企业整治、污水处理、环保执法等重点领域,通过“回头看”督办、听取专项报告等组合监督方式,推动问题整改严紧实,提升监督实效。
为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县、乡人大代表依托联络工作站(室),积极开展“农村环境保护”主题接待日和走访活动,深入企业、养殖户宣传法规并广泛收集民意。活动共组织70余名人大代表开展接待走访10余次,收集群众反映的环保问题及建议10余条,并转交相关部门核查整治。针对群众集中反映的难点问题,乡人大主席团联动相关部门,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选民代表组成联合监督小组,深入河道、田间、企业等现场开展专题调研。通过实地查看、听取汇报和座谈讨论,重点聚焦生活污水处理、养殖废弃物处理及河道管护等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建议。
在此基础上,构建长效监督机制。人大代表积极开展日常巡查,运用“随手拍”及时反馈问题;各村实行环保巡查网格化管理,每个网格明确1至2名人大代表每日“打卡”巡查重点区域(如河道、养殖及花炮企业),确保问题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置。通过全天候、全覆盖的监督网络,有效强化了对空气、水、土壤环境的监管,有力保障了环保监督活动的长期实效。
通过立法、监督、代表履职三维发力,东源乡人大主席团凝聚广大群众共同保护美丽东源的共识,为守护绿水青山提供坚实保障。
(编辑:李锡念)
来源:学习强国、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