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六大工程”•首善之区篇】宋荣和:扎根乡村十五载 用爱点亮孩子成长路
在安源区五陂镇中心学校,有这样一位教师,他深耕乡村教育一线15 年,用爱与责任守护着乡村孩子的成长。他就是江西省骨干教师、五陂镇中心学校中学数学教研组长,同时担任七年级数学教师兼班主任的宋荣和。今年 8 月,宋荣和荣获“全省模范教师”称号,这份荣誉背后,是他对乡村教育的坚守与付出。
从九江到萍乡,从青涩学子到“全省模范教师”,宋荣和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扎根了15年。他的教育初心,早在年少时便已种下。“我从农村走出来,自小怀揣对教育的向往,这份初心让我坚定地站上三尺讲台。我深知,乡村教育既关乎孩子的未来,更承载家庭的希望与乡村振兴的使命。”2011年,宋荣和通过省考来到五陂镇中心学校,成为一名乡村数学教师。这一留,便是15年。如今的他,不仅是江西省模范教师,也是江西省骨干教师,更是学生们口中的“宋爸爸”、同事眼中的“领路人”。
用爱浇灌守护“一个都不能少”
五陂镇中心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乡镇学校,学生多来自周边村(社区),其中不少是留守儿童。作为班主任,宋荣和始终秉持着“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把家校共育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
每学年开学后,他总会抽出课余时间、周末或寒暑假,或步行穿梭在乡间小道,或开着老旧的电动车行驶在村落街巷,遍访全班40余名学生的家。“电话里聊十句,不如上门坐一坐。只有亲眼看到学生们的成长环境,才能真正懂他们。”宋荣和的家访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细节:“小宇家在长潭村,父母在外务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奶奶腿脚不便,要多关注他的作业完成情况”“萌萌喜欢画画,家里墙上贴满了她的作品,可多鼓励她参加校园艺术节”……
最让宋荣和牵挂的,是班上一名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女孩。初次见面时,这名学生总低着头、说话声细若蚊蚋,课间独自坐着,同学们因怕“碰坏她”不敢靠近。于是,宋荣和在课堂上多了些“特殊关注”——提问时温和地望向她、耐心等她举手,她答对便带头鼓掌;课后单独辅导,用通俗语言讲解数学公式;还组织“互帮互助”主题班会,教学生们学会关爱他人。这名学生初三毕业时,偷偷塞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宋老师,谢谢您没放弃我,您像爸爸一样好。”看着纸条,宋荣和眼眶湿润了:“那一刻我知道,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用心教学 激发“数学课堂新活力”
“乡村孩子不缺求知欲,缺的是让知识‘落地’的课堂。”作为数学教师,宋荣和深知抽象的数学知识容易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为此,他花了大量时间研究教学方法,把生活场景搬进课堂,让数学变得“看得见、摸得着”。
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他还在班上开设“数学小讲堂”,让学生轮流当“小老师”,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以前觉得数学很难,听宋老师讲课,就像玩游戏一样有趣。”学生小辉曾是数学“困难生”,成绩常年在及格线徘徊。宋荣和发现他喜欢玩积木,便用积木教他理解“立体图形的体积”,从基础题到提高题逐步引导他进阶。半年后,小辉的数学成绩冲进了班级前十。“他跑到办公室,开心地对我说:‘宋老师,我也能学好数学啦!’”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宋荣和的脸上满是欣慰。
15年来,宋荣和所带班级的数学成绩始终稳居年级前列,他指导的学生多次在市、区级数学竞赛中获奖。“看到学生们从‘怕数学’到‘爱数学’,眼里重新燃起求知的光,这是我作为教师最幸福的事。”
用情带领 甘当“同事成长领路人”
“宋老师,这个‘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怎么才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留守儿童叛逆该怎么引导?”在五陂镇中心学校,年轻教师遇到难题,第一个想到的总是宋荣和。
作为安源区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学校数学教研组长,宋荣和深知“独木难成林”。近年来,他主动承担起“传帮带”的责任,通过开设区级示范课、举办专题讲座、开展送教下乡等活动,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更多人。宋荣和指导的10余名青年教师,大多成长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多人获评区级优秀教师。
学校年轻教师卢玮光刚入职时,在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方面常常感到有些吃力。宋荣和便时常与他交流,每周抽时间听他的课,从板书设计到提问技巧,再到课堂互动,细致地和他一起探讨可以优化的地方;还把自己积累的教学笔记和课件素材分享给她。在宋荣和的帮助下,卢玮光进步飞快,去年在区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宋老师就像一盏灯,不仅照亮了我的教学路,更让我明白做乡村教师的意义。”卢玮光动情地说。
坚守期盼迈向“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今年教师节前夕,宋荣和被评为“全省模范教师”。他笑着说:“这份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15年的乡村教育路,宋荣和见证了太多变化。学校的教学楼翻新了,多媒体设备配齐了,学生们的书本免费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党和国家对乡村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多,学生们再也不用为‘没学上’犯愁。”但他也清醒地知道,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少留守儿童还是缺少陪伴,有些乡村家长不知道怎么引导学生,家庭教育的短板还需要慢慢补。”宋荣和说,接下来他将对七年级新生的家庭进行走访,与家长们探讨如何与孩子沟通,“教育不是学校的独角戏,只有家校携手,才能给孩子更好的成长环境。”
下午5时40分,放学铃声响起,宋荣和送学生们走出校门。看着学生们远去的背影,他站在校门口,久久没有离开。“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守望,守的是初心,望的是未来。”15年扎根乡村,宋荣和用爱与坚守,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而他自己,也早已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教育风景”。
(编辑:李锡念)
来源:萍乡市新闻传媒中心、五陂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