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中心>动态
动态 教育 法治 舆情 房产 视频直播 乡村振兴 公告 领导信息 今日头条

湘东区:稻田间的“花期守护者”:科技与人力共筑制种希望

发布时间:2025-09-02 点击数:15865

      初秋阳光炙热,湘东4.5万亩制种田正迎来抽穗扬花的关键期——这是决定水稻制种产量的“黄金窗口”。对制种而言,授粉是核心环节:父本稻株的花粉无法自主传播,必须借助外力精准落到母本稻花的柱头上,才能孕育出颗粒饱满的优质种子。近期,一场“赶花”的攻坚战,在湘东连片的稻浪间展开。



      清晨十点的排上镇北村村,金色阳光铺满田埂,植保无人机率先“出征”。它低空掠过绿油油的稻田,旋翼搅动气流,如无形的手拨动父本稻穗,金黄花粉簌簌飘向母本。制种户罗敏站在田边感慨:“往年我们全靠人工拉绳赶花,按照今年我流转的8000亩地的数量来说,得雇佣几十人。今年我们采取“无人机为主、人工为辅”,效率就翻倍了!”高温天里,人工半小时就浑身湿透,用无人机补上“人力缺口”,有效克服了天气、花期相遇时间,还避免了力度不均的问题。

“赶花人”们

       无人机作业停歇后,“赶花人”扛着长绳走进田埂,针对无人机可能遗漏的边角地块或花粉量不足的区域,进行细致的人工牵绳辅助授粉。王帮奇和同伴分站两端,拉紧绳子贴稻穗轻掀,稻穗碰撞出“沙沙”声,花粉在阳光下扬起金雾。“这活儿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很有讲究,力道得准、速度也要适中,重了压坏稻穗,轻了花粉散不开。”他额头渗汗,工装早已湿透:“每天赶三趟、隔二十分钟一次,就这几天好天气,误花期可就亏大了!”



      田埂上,农技人员糜魁弯腰查看授粉情况,手中记录本记个不停。“扬花授粉期对温湿度要求都很苛刻,高了花粉蔫,湿了难散开。”他指着母本稻穗解释,“采用无人机+人工”模式,把“天时”“人和”攥紧——无人机高效覆盖大田,人工补上边角与稀疏区,结实率能提20%到30%,有效提升每亩制种田的潜在产量。





        目前,湘东区4.5万亩制种田赶花授粉已近九成,预计9月中下旬可收获稻种。今年湘东区通过优化种植技术、推广智能农机,杂交水稻制种有望实现亩产提升7%以上。科技的律动、人力的温度,在稻田间交融——无人机提效,人力补细节,二者合力,守护“一粒种子”的希望,也为国家种源安全,写下湘东注脚。

(编辑:李锡念)

来源:湘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