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勤履职 为民办实事——安源区青山镇人大优化服务保障增强代表履职实效
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以下简称《代表法》)为基层人大代表履职提供了更清晰的制度指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安源区青山镇人大结合基层工作实践,破解运行难、履职难、活动难三大难题,让人大代表履职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
化责任制清单
从“要我履职”到“我要尽责”
在履职过程中,有的人大代表把履职当“任务”,认为闭会期间“不用管、不用问”。该镇人大通过“代表课堂”定期组织学习《代表法》和相关法律法规,让人大代表更加明确这一身份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职务、一种责任,肩负着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神圣职责。
该镇人大对照《代表法》,给人大代表划定“责任田”、制定“三张清单”,要求人大代表每月走访10户农户、每季度提1条建议、每年盯1件民生实事。入夏以来,青山镇人大聚焦防溺水工作,组织人大代表对辖区水塘、河流等重点区域进行巡查。“石硖冲水库有防护网破损、温盘林家冲水塘救生圈丢失……”人大代表高枧生带着巡查记录本,将发现的问题拍照上传至人大代表联络微信群。该镇应急办迅速响应完成防护网修复、加装智能监控等工作。今年以来,人大代表深入基层推动解决了葡萄村小学操场积水、开设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室、人大代表陪餐助力学生餐安全等7件民生实事。
走田埂串家门
从“坐等问需”到“敲门问暖”
过去,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常常“铁将军把门”,群众吐槽“代表像候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如今,青山镇人大代表随身带着“三件法宝”——民情日记、问题清单、履职联系卡,走田埂、串家门成了日常。
“廉租房里没有单元门,外面的人可以随意进出小区,很不安全。”青山镇人大代表“板凳会”接到群众反映后,迅速上报镇政府,两周内推动单元门完成安装,大大提升了居民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适度。如今,每月15日村口大樟树下雷打不动召开“板凳会”,晚上路灯亮起时社区广场变身“移动接访点”,人大代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声、用行动化解民忧。沟渠发臭——现场联系相关部门检测水质,电车充电难——立即对接电力公司规划线路……这些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现场能办的当场拍板,办不了的记在本上“一盯到底”直至销号。
出实招解难题
从“怕得罪人”到“敢动真格”
部分人大代表面对群众反映村干部优亲厚友的问题,只敢拐弯抹角提建议,总怕得罪人。青山镇人大强化人大代表述职评议制度,让人大代表明白,履职要有“辣椒味”,才能啃下“硬骨头”。
针对部分人大代表履职存在畏难情绪的问题,青山镇人大打出监督“组合拳”,建立问题分级处置制度,红色问题(如工程滞缓)现场督办、黄色问题(如民生服务)限时跟办、蓝色问题(如政策咨询)即时转办。要求人大代表每年至少开展1次专项监督、提出1条“辣味”建议,倒逼代表履职作风转变。
抓制度见成效
从“单打独斗”到“众人拾柴”
“过去人大代表履职常感孤军奋战,缺资源、少底气,调研走访只能靠一双脚,监督问效常卡在程序上,群众急难愁盼成了烫手山芋。”如今,青山镇人大给人大代表配备“履职三件套”——专家技术支持、培训提升赋能、项目孵化“直通车”,用制度打通履职梗阻。
该镇人大按产业、法律、农业等类别聘请23名专家,构建“群众点单—人大代表派单—专家接单”服务链,为人大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开展技术支持。针对人大代表履职本领恐慌,构建“理论课堂+实践基地+导师帮带”培养体系,将新修改的《代表法》解读与防汛抗旱、产业发展等实际工作相结合,建立“老带新”结对机制,安排连任人大代表指导新任人大代表开展监督工作。同时推出项目孵化“直通车”,对人大代表提出的优质建议,优先纳入乡镇产业项目库,协调职能部门提供项目扶持、对接银行开放小额信贷“绿色通道”,让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落地有声。
在青山镇,人大代表履职不再是“开开会、举举手”的“空壳子”,而是“‘板凳会’上听民声、田埂中间解难题、村组屋场算细账”的“实打实”。在人大代表沾着泥巴的脚印里,在群众舒展的笑脸中,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种子,正结出“自家人管自家事”的丰硕果实。
(编辑:李锡念)
供稿:宣传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