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中心>动态
动态 教育 法治 舆情 房产 视频直播 乡村振兴 公告 领导信息 今日头条

为困境儿童家庭撑起“暖心伞”——萍乡市儿童福利院创新推出“喘息服务”托养模式

发布时间:2025-05-28 点击数:15401

为困境儿童家庭撑起“暖心伞”

——市儿童福利院创新推出

“喘息服务”托养模式

“人之初,性本善……”市儿童福利院康教楼里,特教老师领读的声音飘出窗外。三楼教室中,一群特别的孩子们跟着节奏晃着脑袋跟读;隔壁手工课上,几个唐氏综合征孩童正努力用扭扭棒歪七扭八地做花朵;多感官室内,康复治疗师正辅助一名脑瘫患儿进行触觉感知训练。这些充满温馨的时刻,正是在“喘息服务”托养模式下接受照护的困难家庭残疾儿童的院内日常生活写照。

“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困难家庭因长期照护残疾儿童的压力,而逐步陷入经济濒临崩溃、照护者身心严重透支、家庭成员情感断裂等多重困境。”市民政局儿童福利科科长涂景希指出,随着儿童保护政策的逐步完善,传统意义上的遗弃儿童现象显著减少,这也导致儿童福利机构床位空置率逐年攀升,与此同时,“一人致残、全家受累”的困难家庭照护难题却日益凸显。这一双重变化对儿童福利机构的职能转型提出了新的挑战。2024年,市民政局抢抓省级试点机遇,依托市儿童福利院专业优势,在全省率先启动“天使之家·为爱续航”困难家庭残疾儿童托养项目,通过创新“喘息服务”托养模式,将儿童福利院服务对象从传统的“孤弃儿童”拓展到“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精准破解困难家庭的照护难题。

“‘喘息服务’不是简单的托管,而是充分发挥儿童福利机构的专业和职能优势,通过养育、医疗、康复、教育和社工‘一体化’服务,让自闭症、智障、脑瘫等残疾儿童获得科学照护,让困境儿童家庭从‘全天候紧绷’中解脱出来,重获‘喘息’期。”市儿童福利院院长刘莉华进一步解释服务内核。截至目前,通过社区摸排、部门联动共识别来自18个困难家庭的21名残疾儿童成为“喘息服务”托养对象。

针对不同家庭的差异化需求,市儿童福利院推出“周托”(每周5天托养、周末接回)与“月托”(全月寄宿制托养)灵活托养模式。“我家孩子患有自闭症和多动症,24小时离不开人,为给他治病已经花光了所有积蓄,我一度无法工作,整个人陷入焦虑和抑郁。”单亲妈妈赵江平感慨,十年来首次拥有了“喘息”时间,“去年6月,我将孩子送来‘月托’,这里不仅允许随时探访,还提供专业照护。现在我在政府帮助下找到工作,每月有稳定收入,孩子也学会了简单的自理能力。”刘莉华补充道:“像赵女士这样需兼顾工作和陪伴的家庭,‘月托’模式能让他们灵活分配时间,重获生活支点。”

更让赵江平动容的是专业照护的温度:“以前我孩子坐不住5分钟,现在能安静上完一整节手工课了,还能完成简单的课堂互动。”特教老师邓希介绍:“我们为每个孩子都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训练和教育方案。比如自闭症儿童通过多感官训练和沙盘游戏提升专注力和表达能力;脑瘫患儿在运动疗法室和作业疗法室接受智能设备辅助康复。”这里不仅关注孩子的身体康复,还注重培养认知发展、语言训练和社会交往等技能,通过医、教、康融合的模式,为特殊儿童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下一步,在推动“喘息服务”托养模式的同时,民政部门将同步推进儿童福利机构改革,探索社会化服务机制,计划将儿童福利机构80余张空余床位向社会开放,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面,推动儿童福利服务从“兜底保障”向“普惠关爱”升级。


短 评

市儿童福利院创新推出困难家庭残疾儿童 “喘息服务” 托养模式,以 “天使之家・为爱续航”项目为载体,拓展儿童服务对象范围,提供 “养、治、康、教、社” 一体化托养服务,帮助困难家庭缓解残疾儿童照护压力、重燃生活希望,在拓展服务中传递民生温度,在改革创新中筑牢民生保障。

(编辑:李锡念)

来源:市委改革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