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栗桂花灯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上栗在发展。为更好唱响上栗声音、讲好上栗故事,多维度、多领域展示美丽上栗、幸福上栗、奋进上栗,展示上栗的好人好事、好山好水、悠久历史、绵长文化,让大家知道上栗、了解上栗、爱在上栗,“上栗发布”微信公众平台将进一步丰富【花炮故里·栗来很美】栏目内容。诚邀您积极投稿,用您“接地气、带露珠、冒热气”的原创作品,抒发人文情怀、乡思乡愁;描述风土民情、美好愿景;讲述百姓生活、暖心故事;展示美景美食、风采风貌;分享所思所想、所愿所盼。让你我的家乡更加鲜活动人,让美丽上栗美无止境。
上栗桂花灯
春节期间,笔者在与老家的乡亲谈论与春节相关的话题时,突然想到小时候看到的桂花灯现在很难再看到了。这一念之间的思绪,迅速勾起了童年满满的回忆!那时,由于自己年纪小,阅历不深,看耍桂花灯,只知道场面热闹,人来人往,只知其形,不知其意。现在随着岁月的流逝,便有一探究竟的想法。
笔者了解到,在上栗称之为“桂花灯”的实为傩灯,傩灯在北宋《武林旧事》中就有记载,历史悠久。上栗是中国傩文化之乡,傩灯是上栗傩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因耍灯的时节正是桂花盛开的时候,且燃烧的“香火把”在舞动过程中散落的火星犹如漫天桂花飘落,故称桂花灯,又名七星伴月。上栗耍桂花灯的内容丰富、舞姿古朴多变、节奏欢快浑厚,配合绚烂的烟火和脆亮的鞭炮声,具有鲜明的地方民俗特色,观赏性极强,是一项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民间民俗活动。目前,鸡冠山乡高田村耍桂花灯的“班子”还保留得比较好,高田村老体协杨守许同志是桂花灯文化活动的热心人,对耍桂花灯的程序十分清楚。据杨守许同志介绍,上栗桂花灯的耍法有严格的流程,可分为准备阶段、练灯阶段、出灯阶段、耍灯阶段等环节。
准备阶段,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一是要训练一支由6个人组成的中乐队伍(一般是吹小唢呐或者喇叭1人,锣鼓手5人),为耍桂花灯提供音乐伴奏。二是制作麝香。事先取材当地的枯桐树皮、河树皮、梓树皮、杉树皮等七种常见的树皮与柏木、公丁、母丁、白芷、雄精等五种药材混合碾成粉末,然后用2根檀香做成芯,制成麝香。三是制作“香火把”。农历八月是柚子成熟的季节,组织者会选一些大个金黄的柚子作为制作“香火把”的主要原材料,将一根约半米长的铁钎尖端插在事先准备好的柚子上,再在柚子上插满燃烧的麝香而形成(也有用木棍和禾秆制作)。
练灯阶段,即组织人员操练。这是非常关键的阶段,主要为出灯和耍灯做充分的准备工作,一般要训练3至4个月的时间。而且,这段时间正值暑假高温之时,队员们需冒高温、战酷暑,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出灯阶段,即向每家每户“走灯”。根据安排,农历八月十三日晚开始至八月十五日晚,连续三个晚上都是出灯日。晚饭后,耍桂花灯的队伍按照统一安排,各就各位出发。其中,2人执日、月排灯,7人执北斗七星灯,6人执“香火把”(寓意“满天星”),1人吹小唢呐,5人为锣鼓手,共21人。6名年轻小伙手举着燃烧的“香火把”(其中有一个龙头火把)在日、月排灯的导引下敲锣打鼓走家串户,走家串户时会在村道上耍上水灯龙。此时,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燃放鞭炮迎接耍桂花灯队伍的到来(也叫“接灯”),有的还会在自家厅堂门口准备好已经点燃的檀香,等待耍桂花灯队伍及时补充“香火把”。耍桂花灯的队伍首先会在农户家厅堂里耍上一些基本动作,然后还会来到猪栏牛舍等家禽家畜栖息之地耍上一些基本动作,意在驱邪避疫,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
耍灯阶段,耍桂花灯的队伍走家串户时每来到一个人口集聚的屋场坪中就会耍上一场。这时候,屋场周边的男女老少会兴高采烈地来到屋场坪里观看桂花灯表演。只见执排灯的人在外面围成一个圈,6位手举“香火把”的年轻小伙在乐队的伴奏下,不停地舞了起来。他们拿着“香火把”时而上、时而下,不断地变换着姿势。挥舞的“香火把”像一只火龙在空中翻滚,在四周散发着绚丽多彩的火星,为传统中秋佳节增添了一份热闹喜庆的氛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上栗桂花灯在二十世纪90年代逐渐衰落。上栗桂花灯的保护、挖掘与传承引起了上栗县地方和文旅部门的高度重视,于2021年10月确定为上栗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2年4月争取列为了萍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5年4月入选江西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笔者相信,通过挖掘与保护,桂花灯必将在上栗重放光彩。
(编辑:李锡念)
来源:柳焕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