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力而为——安源区青山镇青年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在赣西大地蜿蜒的青山绿水间,安源区青山镇正涌动着一股澎湃的青春力量。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一批怀揣梦想的年轻人逆流返乡,以创新思维和实干精神为笔,在青山沃土上书写着新时代的创业篇章。他们的故事,是传统与现代的交响,更是乡村蝶变的生动注脚。
智能钥匙打开“金蛋”密码
清晨的温盘村薄雾未散,青山环抱的现代化鸡舍内,传送带“嗡嗡”运转,一枚枚新鲜鸡蛋顺着轨道滑入分拣筐。“90后”青年石亚东俯身调试设备参数,身后的立体鸡笼整齐排列,蛋鸡在恒温环境中悠闲啄食。“饲料投喂、温度控制、鸡蛋收集全是自动化,和前几年的手工作坊相比,简直是两个世界。”他笑着说道。
大学毕业后,石亚东带着“科技兴农”的规划图回到家乡。彼时,叔叔石金力经营的传统养殖场正陷入困局:每天数千枚鸡蛋全靠人工捡拾,市场供不应求却无力扩张。“守着绿水青山,更要挖出‘金山银山’。”石亚东说服叔叔转型,却卡在了资金关口。
安源富民村镇银行在开展走访中了解到他们的困境,仅用3天便发放了100万元助农贷款。石亚东对此记忆犹新:“这笔资金如同及时雨,让全自动喂料机、清粪系统迅速落地,养殖规模得以快速扩大。”
如今,这座省级标准化养殖场已形成“裂变效应”:日产蛋量达30万枚的温盘基地,带动30余名村民就业;2020年投产的光辉村二期项目,采用有机肥生产线,将鸡蛋年产值上升至8000万元。“以前鸡蛋论筐卖,现在论品牌!”村民刘大姐一边打包一边说。
“辣味引擎”点燃产业新亮点
2023年,“90后”青年何毅文辞去高薪工作,在青山镇创立江西省醴小吖食品有限公司,让带有“萍乡辣”基因的酱板鸭走向全国,带动5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走进醴小吖食品有限公司的标准化生产车间,工人们熟练地进行卤制、包装作业。“不管是原材料还是辅料,我们都做到零防腐添加,做有责任感的良心企业。”何毅文介绍,历经成百上千次试验改良出“甜辣回甘”的独特风味,目前产品线已覆盖鸭、鹅、猪、牛、素食等系列,其中酱板鸭单品月销超3万份。
在市场开拓中,这位“辣味推手”双线发力,除了线下进驻商超,线上则计划依托抖音、淘宝、拼多多等平台,通过“吃播+工厂溯源”的直播模式,扩大产品销量,提升品牌影响力。企业发展同步反哺乡村,公司优先录用当地村民,人均月收入达4000元。“以前只能背井离乡打工,现在骑车10分钟就到了工厂。”包装工李大姐说,在家门口就业让她既能赡养老人又可陪伴孩子成长。
“辣味经济正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青山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醴小吖”的成长轨迹印证了特色农产品工业化转型的可行性。眼下,何毅文已在全国多个城市建立销售网络,让更多“萍乡味道”香飘四海。
老手艺“发力”振兴好滋味
在安源发旺食品有限公司的果蔬加工车间里,整排竹匾上铺满了金黄的南瓜片、橙红的胡萝卜条,工人们正将腌制好的盐果子装袋封口,空气中弥漫着甜辣交织的独特香气。这些承载着数代人记忆的传统零食,正通过一条条生产线走向全国市场。
“三腌三晒的老手艺不能丢,但同时也要让传统味道跟上新时代。”公司总经理赖佳拿起一袋冰醋姜说道。这位传承三代盐果子技艺的“85后”掌门人,在2009年老一辈将家庭作坊升级为标准化工厂,注册“津巧坊”品牌时,就立志要让传统美食焕发新生。如今,零添加“明星产品”冰醋姜日销量翻番,今年春节期间更是供不应求。
走进生产车间,切菜声与机器运转声此起彼伏。手艺人王福兰手持特制刀具,将苦瓜切成均匀薄片,“切太薄易碎,切太厚不入味,全凭几十年的手感。”原料区堆满从周边农户收购的新鲜蔬菜,仅生姜年采购量就达30余吨。
利用春日晴好天气,晾晒场化身天然“调色板”,橙红的胡萝卜、翡翠般的菜心、金黄的老姜在春风中氤氲出醇厚的芬芳。赖佳遵循古法制作,又创新推出低糖、便携小包装产品。“无论是在产品口味还是在产品包装上,我们都想方设法给传统加点‘潮’元素。”赖佳指着一款创新十足的包装盒说。这些浸润着乡愁的小零食,不仅留住了传统味道的魂,更铺就了一条“土特产+”的乡村振兴路。
在青山镇,这样的创业故事仍在续写。当青春与乡土碰撞,传统与现代交融,这片曾经沉寂的土地,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编辑:李锡念)
来源:萍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