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上栗县杨岐山
感悟杨岐山
张雪萍
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有这样一座山,林壑优美,水木清华,仿佛是一幅大自然精心雕琢的画卷,一处寻找心灵慰藉的人间秘境。这便是以其独特风光和深厚文化底蕴吸引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前往的杨岐山。
杨岐山位于赣西,距南昌 200 余公里,距长沙 100 余公里,属于九岭山脉余脉,中部高、南北低,东起宜春水江,西至湘东大屏山,延绵 40 余公里。天然的山脉形成了杨岐山天然的屏障。由南向北,有吴楚雄关,因山顶平如案,故称“案山关”,为萍乡通向长浏醴必经之路,目前遗址尚存。由西向东是上栗通往袁州的开元古道,西有“寒婆关”,东有“同庆关”,均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目前关隘不存,仍保留有10余公里石道。
杨岐山既是萍水、栗水的分水岭,又是萍水、栗水的发源地。萍水发源于杨岐山南麓,流经千坵田进入观音洞转入潭洞,与杨岐普通寺前湮水洞转入潭洞之水形成潭泉,流经宜春水江(快荣河)、萍乡东源、赤山、彭高,进入萍乡城,过湘东入醴陵;栗水发源于杨岐山北麓,流经宜春小洞、萍乡桐木、鸡冠山、上栗县城,过浏阳入醴陵。杨岐山南北水在醴陵渌口汇入湘江,注入洞庭进长江。以前上栗爆竹从栗水行船运到湖南,销往全国,甚至出海到南洋。
然而,杨岐山的魅力远不止于此,还有着更深厚的文化底蕴。杨岐山汉魏时期叫“漉山”或“翁陵山”,因山上有九房石亦叫九房山。为什么后来叫杨岐山呢?传说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杨朱曾到此遇歧路而泣,故称“杨岐”,杨岐山下小枧村有“杨子庙”为证。又传说隋炀帝曾经到过此山而得名“炀岐山”。还有一种说法,隋炀帝杨广之孙——皇泰主杨侗被王世充所害,其子杨岐、杨白外逃,长子杨岐逃至此地结庐。明朝《袁州府志》记载,杨岐山下有炀帝庙,普通院旁有炀帝祭坛,可惜在清朝时期被官府拆毁。《萍乡县志》也有关于炀帝坛的记载。此外还有另一种说法,杨有扬举之义,双峰有为岐之意,故称“杨岐”。
杨岐山名满天下,海外扬名,主要是因为中国佛教禅宗杨岐宗祖庭——杨岐普通寺。寺院坐落在寿桃峰脚下,依山而建,四周群山环抱,寺前翠竹簇拥,水声潺潺。歇山式屋顶的山门上是清代翰林学士文廷式写的“杨岐山”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进入山门,曲旋而上,佛殿大门上方悬挂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手书的“杨岐普通寺”牌匾,殿门左右各嵌有一块唐碑。进入殿堂,青石铺地,四柱撑顶,肃穆庄严,有着南方古刹的独特风格。宝殿、祖堂、藏经楼、斋堂寮房、客堂宿舍等一应俱全。大雄宝殿后有一株古柏,树高36米,树围7米,据说乘广禅师到此即植,称“到栽柏”。又说施法而倒植,亦称“倒栽柏”。此树虽然历经千年风霜,依旧苍劲挺拔,生机盎然。
杨岐普通寺始建于唐朝,初名“广利禅寺”,由乘广禅师主持建造。北宋仁宗时期,方会禅师开创杨岐宗。宋庆历年间,普惠和尚主掌杨岐,将“广利禅寺”更名为“普通寺”,规模宏大。清乾隆年间,杨岐普通寺有殿宇、配殿、客堂、寮房 20余栋,寺院面积数百亩。寺院屡次兴废,先后 6 次修缮。清道光年间山洪暴发,寺庙尽毁,历时七年方得以修复。
杨岐普通寺后山,乃中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词家、学者、光绪帝瑾珍两妃的老师文廷式墓地。墓前有石望柱两根,墓后罗围中有墓碑,刻“诰授中宪大夫晋封资政大夫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显考文公讳廷式府君之墓”,墓左右有石刻对联,后碑左侧是文廷式后嗣的碑文,右侧是时任南昌知府沈曾植作的墓表。
杨岐山不但是座文化名山,而且是一座具有革命意义的山。红巾起义、棚民起义、萍浏醴起义、斑竹山起义等均与杨岐山有关或发生在杨岐山。
1924 年,杨岐山下南源的贫苦农民进行过减租减息的斗争。1927 年初,上栗地区第一个中共农村党支部在杨岐山下成立。1927 年 9 月 20 日,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1500余人从浏阳高升岭进入上栗,昼伏夜行,翻越杨岐山时途经杨岐寺,夜宿杨岐山下宜春快荣,翌日与黄明恒、黄明文、黄有余等 8 位当地农民见面交谈,宣讲革命理念,将当地大地主(宜春、萍乡、浏阳、万载四县有田产)黄金元家的粮食和衣物分送给当地贫困农民。1949 年 4 月,在杨岐山成立中共萍宜边总支,发动武装起义。在千坵田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湘赣边界挺进纵队第二大队”,为打击萍宜两地国民党反动派、迎接解放作出了积极贡献。
杨岐山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生动的教材,都是宝贵的财富。从杨岐山革命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我们看得更清,走得更远……
每一次来杨岐山,都是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心在哪,时间就在哪,不妨把时间交给杨岐山:春天繁花似锦,夏日绿荫蔽日,秋风红叶满山,冬雪银装素裹。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岁月雕刻的脸庞,读到风霜绘就的华章,触到坠落凡间的泪水,闻到尘封记忆的芳香。每一次离开杨岐山,带走的不仅仅是照片和回忆,更是对心灵的洗礼和对生活的全新态度。每一次回望,都是对生命价值的一次深刻确认。
(编辑:李锡念)
来源:萍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