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中心>动态
动态 教育 法治 舆情 房产 视频直播 乡村振兴 公告 领导信息 今日头条

湘东区:“红色引擎”激活“三本账” “共富工坊”架起“三座桥”

发布时间:2025-02-08 点击数:12772
    晨雾中的东桥镇,老校舍斑驳的砖墙上还写着“安全生产大于天”的标语。此刻,锋弘包装厂负责人邓丰正站在建设得如火如荼的“共富工坊”厂房前,紧绷的眉头终于舒展——这个曾被消防隐患困扰的小微企业,即将在新工厂里开启新篇章。

安全账:先锋示范筑牢安全网络

    萍乡市锋弘包装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丰,是东桥镇本土优秀青年创业者,在浙江创办了自己的包装企业,2020年,心系家乡发展的他,将一条包装生产线迁入东桥村,并租下了闲置的东桥小学校舍,经过几年的发展,公司年产值达1千余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10余个。伴随着企业发展而来的是,拥挤的生产车间和不规范的厂区改造带来的安全隐患。这些隐患深深困扰着锋弘公司。

    东桥镇划分93个安全生产网格责任片块,建立“巡查-整改-回头看”闭环机制。在“共富工坊”标准化车间建成前的过渡期,安全生产排查专班为企业量身定制“一企一策”,一年内消除电气线路老化等隐患47处。如今,3千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内,将配备完善的消防设施设备和消防疏散通道,能够大大降低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风险。智能烟感系统与镇应急指挥中心实时联动,让曾经揪心的“安全账”变成安心的“防护网”。

    东桥镇小微企业数量多,分布广泛且零散,管理难度较大。这些企业大多租赁民房、废旧学校或老旧厂房作为经营场所,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预计“共富工坊”建成后,可同时容纳8家小型加工企业或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有效消除30余个安全隐患,为企业稳定发展筑牢坚实基础。

经济账:组织优势转为发展动能

    走进东桥镇产村融合发展公司,墙上挂着的携手签约的照片和档案盒装着的五村合作协议引人注目,这标志着东桥镇产村融合发展迈入了新的阶段。中院、长塘、鸭路、小坑四个村的折价入股、东桥村的20亩闲置土地、中院村的64万项目资金……,这些都见证着,东桥镇的组织优势正逐步转化为经济势能。

    由镇党委牵头建立的东桥镇产村融合发展书记联席会制度,联合东桥、中院、长塘、鸭路、小坑等5个村组建萍乡市东桥镇产村融合发展公司,构建起“党建引领、镇级统筹、村村携手”的全新发展模式——各村以土地和资金等形式入股,镇党委整合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和社会资金,由产村融合发展公司统一运营管理,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与优化配置。

    “过去各村单打独斗,现在握指成拳。”东桥村党总支书记邓堪虎说,“我们村以20亩闲置土地折价入股,中院村、长塘村、鸭路村、小坑村纷纷用衔接资金认购股份,镇级平台引入社会资本后,原本分散的‘芝麻粒’聚成了近三百万元的‘金豆子’。更妙的是‘成本共担’模式——共富工坊厂房统一招标物业公司后,8家企业每月节省安保费用40%,而村集体通过提供保洁、餐饮等配套服务,每年增收18.7万元。这种‘党建搭台、村企唱戏’的生态,预计光每年租金就能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近30万元。”

民生账:红色温度焐热万家灯火

    在湘东区东桥镇杨源村的一栋民房里,几名女工坐在庭院里,赶制着假发网帽。“我以前在广东务工,离家远,照顾不了老人、孩子,现在在家门口的车间务工,干活也不累,有事情还可以把工作带回家,能照顾家庭,月收入能达到三、四千元,我很知足!”在博恒网帽加工厂工作了9年的缝纫工吴英说。

    这样的温暖叙事正在“共富工坊”同步发生。镇党委创新“红色管家”服务机制,将就业培训、矛盾调解等12项服务植入工坊体系,积极挖掘各村闲置资产的潜力,结合特色产业的实际情况,创新“村企联建”模式,以“共富工坊”作为核心,规划并建设了“卫星车间”,有效地为当地居民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预计将提供超过200个就业岗位,并直接促进周边300多人的就业。当流水线上的灯光照亮村民的笑脸,社会治理的隐性成本正转化为民生改善的显性红利。

    暮色渐浓,“共富工坊”的建设工地上亮起灯光,厂房的框架已然清晰。东桥人用组织优势破解发展方程式的实践,书写着新时代的红色注脚——这里没有高深的经济学模型,有的只是把“安全系数”“经济增量”“民生温度”精准写进每本账册的初心与匠心。从安全到经济,再到民生,共富工坊就像一座坚实的桥,连接更多人的生活与梦想。

(编辑:李锡念)

供稿:东桥镇